转自:劳动午报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又是一年端午至。粽子飘香,龙舟竞渡,这本是阖家团圆、欢庆祥和的节日,而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有一段与端午相连的军旅岁月。
那年,新兵连训练结束后,我就随着班长下到了通信营架设连,三天后便到野外驻训,训练场设在几公里长的山沟里。端午节前夕,我们的训练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论是在电线杆上攀登固定,还是进行收放线训练,几个回合下来如同从水里钻出来一样,全身湿淋淋的。有的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练,有的手上起了泡、磨出血,也不叫苦喊累。班长时常鼓励我们,在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每一次坚持都是在磨砺自己的意志。
端午节那天一大早,班长宣布:停止训练一天,给房东割麦子。在我的家乡,有“芒种三天见麦茬”的农谚,而我们的驻训地属于北寒区,麦熟要晚一两个节气。出发前,班长对我和另一位战友说,你们两个留下,帮着房东包粽子。
前一天晚上,房东就把包粽子的食材准备好了:泡好的糯米、洗净的粽叶,还有红豆、枣子之类。房东大伯曾在部队当过炊事员,他包粽子很利索:右手持一片粽叶,从中间对折,围成圆锥形状,左手添加馅料,用糯米把馅料盖住,然后将粽子两边向里捏住,把粽子的另一头折过来,盖住粽子。最后,一只手紧紧地握着粽子,另一只手拿线将粽子绑住、系好,一个粽子就完成了。
对我和战友来说,包粽子可是一项全新的挑战。房东就手把手地教我俩如何挑选粽叶、如何将糯米和馅料包裹的严实。粽子在手中翻转,糯米粒粒分明,红枣、红豆等馅料被巧妙地塞进去,再用细绳扎紧……我和战友虽然开始包得歪歪扭扭,但热情不减,在欢笑声中,包得粽子越来越像模像样。
在包粽子的过程中,房东讲述了他军旅生涯中的端午故事——他第一次在军营过端午节,也是在外驻训,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粽子,没有龙舟,只有漫天的风沙和无尽的训练任务。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连长组织大家在训练间隙包起简易的粽子。没有糯米,就用小米凑合。虽然那些粽子看起来丑陋不堪,但大家吃起来无比香甜。那不仅仅是粽子的味道,更是军人的坚韧和乐观,是在艰苦环境中能够苦中作乐的信念。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随着嘹亮的军歌,班长带着战友们割麦回来了,我和战友迅速帮着房东将煮好的粽子搬出来……全班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粽子,欢声笑语,乐在其中。我知道,那是团结协作的味道,是成长进步的味道,更是军旅生涯中难忘的味道。夜晚,大家望着满天星斗,谈论着家乡,谈论着理想。那一刻,战友们的心贴得更近了。从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也体会到了军人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
那天,班长还组织了一场文艺晚会。有的战友唱了歌,有的战友表演了小品,还有位战友朗诵了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那激昂的声音中,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了屈原那忧国忧民的身影,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端午节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和情感。在军旅生涯中,端午节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让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感受到温暖,在责任面前学会担当,在团结中凝聚力量。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挑战,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后来,我考上军校,毕业不久又调到机关,和战友们一起包粽子的机会也就少了。但军旅生涯中的端午记忆却永远刻在我心中。每当端午节来临,总会想起那些在军营里度过的日子。那份军旅情、战友情永远不会褪色。
□尹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