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讲述人:省级文化特派员、浙江广电集团广播交通之声融媒运营中心主任葛莎
“葛老师,来啦!” 走在长兴县李家巷镇青草坞村的石板路上,村民熟稔的问候声总让我忆起去年 5 月的初遇 。那时候,我作为省级文化特派员到村里走访调研,阳光在我笔记本上投下斑驳光影,而村民们的目光里,还浮动着对 “外来客”的好奇与疏离。
“文化特派员要当好‘黏合剂’‘催化剂’‘保鲜剂’。”这是我在驻村日记里写下的感悟。激活乡村文化,首先要找到文化与村民生活的连接点。经过走村入户,我捕捉到“和”文化在青草坞村的深厚根基 —— 村民们互帮互助的邻里情、鸳鸯龙舞动时的齐心协力,无一不彰显着“和”的智慧。
围绕 “和”文化与省级非遗鸳鸯龙,我开启了一场 “文化复兴计划”。在 “送文化”环节,充分发挥广电人的优势,策划非遗展演、文艺讲座等活动,再通过电视台、电台新媒体平台宣传出去,让青草坞村的文化魅力突破地域限制。
“‘送文化’只能解一时之渴,‘种文化’才能生生不息。”面对鸳鸯龙原始资料缺失的困境,我们走街串巷收集老物件、整理口述史,以“精神口号征集”“榜样家庭评选”等活动,让文化建设融入村民的柴米油盐。当孩子们喊出“我是鸳鸯龙小传承人”时,当更多年轻人愿意往舞龙队里钻时,文化认同的种子正在“家和万事兴”的土壤里悄悄发芽。
媒体人的底色,让我深知“传播力就是生命力”。为了给鸳鸯龙“打广告”,我化身 “网络达人”,开设了个人账号,专门记录在村里当文化特派员的日常,特别是村里的非遗活动和文化故事。
碰上大活动,我就拉上省广电集团的“大部队”一起宣传。去年,鸳鸯龙到西班牙展演,新闻联播、美丽浙江以及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等多个海外平台进行了报道,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乡村的文化魅力。
如今的青草坞村,处处涌动着文化活力:鸳鸯龙展馆建设正酣,这以后就是鸳鸯龙非遗的“新家”;村文化礼堂里,大学生舞龙体验营、村歌大赛等活动轮番上演,去年获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特色创新项目;村民精气神十足,主动参与村务,文化如同纽带,把大伙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我有一颗心,种在青草坞。 湖州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如今凝视村落变迁,深知这颗心已在泥土里扎根、抽芽、绽放。每当看到鸳鸯龙在舞台光影中腾跃时,恍惚间总觉得自己的身影也融入其间,成为湖州乡村振兴画卷里,微小却鲜活的一笔。
(记者 徐斌姬 整理)
下一篇:用爱守护“星星”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