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5月22日,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天(22日),北京市首次发布《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系统展示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举措和成效,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北京实践”,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进程。据介绍,北京创新建设自然带,目前已营造558处。
市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晋文介绍,自然带的概念是北京首创,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从2021年开始逐步探索自然带的建设,目标主要考虑四方面:一是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探索自然保护地外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措施;二是保护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其生境,提升就地保护的针对性;三是丰富人工生境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四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营造市民身边的自然教育宣教场所。
遵循“最小干预、最大保护”原则,北京的自然带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城市公园通过布置本杰士堆、昆虫旅馆营造野生动物隐蔽、栖息、觅食的场所,郊野公园和平原林场以水域山体串联生态廊道,借乔灌草和小微湿地改造重焕生机。
截至目前,北京共营造558处自然带,以“留野成带、以带连脉”的创新实践,编织出一张生机勃勃的生物多样性网络。各类自然带共建设本杰士堆2600余个、小微湿地700余处、放置人工鸟巢7800余个,昆虫旅馆3000余个,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含地被)75万株。监测数据显示,自然带内乡土植物群落覆盖度提升30%,湿地生态链修复率达85%。颐和园后溪河、翠湖湿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示范区域,已成为苍鹭驻足、野兔栖居的城市秘境。
林晋文展示了一张《北京花园城市自然带示意图》,这是北京花园城市建设成果的体现,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在这张地图上,标注了已建成的558处自然带坐标,初步反映了全市自然带分布情况,直观展示了市民生活区域周边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针对自然带的概念和类型进行了基本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