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温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积极响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度践行产教融合理念,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从育人体系、课程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多个维度发力,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输送高质量经管类人才,在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 思政铸魂 筑牢育人根基
学院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关键旗帜,全方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依托“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项目等,大力推进“党建+课程+实践”一体化建设。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投身育人工作,形成全员参与、协同发力的育人新格局。
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学院强化课程思政体系构建,27门核心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打造“课前挖掘—课中引导—课后延伸”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师课前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中巧妙引导学生思考,课后指导学生实践,有效推动从教师单向“讲思政”向学生主动“学思政”转变。积极拓展育人渠道,打造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平台。借助“科研课堂、竞赛课堂、社会课堂、国际课堂”等多维载体,开展“思政小灯塔”“我与祖国共成长”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成长舞台,助力学生在思想认同、专业意识、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实现全面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效。
数智赋能 课程重构 对接产业需求
学院以数智化为引领,构建以“产业链—教学链”的“双链”映射为基础的数智化课程群。联合正泰集团、温州银行、万洋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年度更新课程知识图谱,确保课程设置与温州“5+5”产业集群的匹配度超92%。积极推动金融科技、数字供应链等8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实现动态迭代,将教材更新周期缩短至6个月,确保学生所学与产业所需无缝对接。
同时,学院搭建了“产业数字基座+教学智脑系统”的“双轴”平台,整合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跨境直播等42个数字教学场景,核心课程企业参与率达38%。学生在仿真产业环境中完成数据采集、建模分析与实战决策的全过程训练,有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院建立“在地深耕+国际跃迁”的“双维”发展路径,依托跨境电商数字工坊、院士奖学金、国际合作交流奖学金等平台资源,支持学生面向全球数智生态提升能力与视野。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本地产业发展实际,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积极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协同育人 实践强基 提升职业胜任力
学院构建以“项目协同—课程协同—师资协同—平台协同”为核心的产教融合实践体系,推进项目嵌入式教学。27门专业课程嵌入77个真实项目任务,48项设计性实验显著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习与毕业设计“实战化”比率分别达到100%和90%,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
同时,学院完善“双导师制”协同机制,聘任31位企业导师与“双师双能型”教师共同授课,有效提升专业教学的行业契合度。通过构建“政—校—企—行”四元耦合实践平台,依托全国跨境供应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平台资源,贯通任务引入、资源对接、评价反馈等全过程,推动校内课程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联动。与行业协会共同开展专业培训与标准制定,形成教培一体、校企贯通的能力生成闭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与职业胜任力。
站在新征程新起点,温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对接行业前沿需求,引入更多优质产业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区域经济与教育事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谢翠华 孙小红 何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