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松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在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方面具有独特地位。新时代,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甘肃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优势与前沿数字技术,全方位构建甘肃文化传播体系。
打造传播符号。甘肃既是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要道,又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前沿地带,始祖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等源远流长、交相辉映。我们要统一整合全省各区域文化资源,分类建档,梳理出既能全面展示甘肃文化特色,又能体现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元素,通过“历史价值、传播潜力、产业价值”三维评估,进行文化符号认证,打造体系化的甘肃文化传播符号。
创新传播形式。积极利用数智技术,创新甘肃文化传播范式。搭建“传统—现代”对话机制,引入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传播矩阵,依托短视频、直播、云展厅等新媒介,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推动文化宣传由静态展示向在场参与转变,由单向感知向互动分享转变。如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推出VR长征体验剧;将悬泉置遗址等考古成果故事化,开发沉浸式剧本游等项目。目前,甘肃已开展“跟着艺术游甘肃”“跟着电影游甘肃、品甘味”等系列文艺展示活动,促进甘肃文化从“本土演示”向“沉浸参与”的转型,成为创新甘肃文化现代传播的成功范例。
拓展传播途径。要根据抖音、微信、快手等自媒体平台用户画像与传播特性,制定差异化策略,实现文化传播全平台覆盖。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抓取观看时长、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模型精准剖析用户兴趣,创作适配国内外受众审美喜好的作品。例如,针对年轻群体热衷视觉文化的特点,利用AI技术制作奇幻微短剧、动漫剧,将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及文旅资源故事化;面向关注文旅康养、休闲度假的中老年群体,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打造健康休养式文旅生活场景,通过自媒体平台加速引流。
扩大受众范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扩大我省文化受众范围提供了有力支撑。要利用数字技术对甘肃省文化资源、文化元素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播等处理,实现抽象、静态的文化成为可观、可闻、可触的活态文化,不断优化甘肃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场景、消费体验。搭建智能传播中台,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多语种转译系统,实现文化传播内容多语种自动转译。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建成上线敦煌学研究文献库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推出多语言版本“云游敦煌”,实现了敦煌文化资源全球共享共用。截至2024年底,“数字敦煌”资源库已获得全球78个国家超2300万人次访问。这一成果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国内外受众得以沉浸式感受甘肃文化的魅力,更有效提升了甘肃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作者为兰州理工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