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程曦 彭典 杨昌鼎)山地环境如何塑造独特的科技范式?千年智慧积淀怎样赋能现代创新?贵州经验对全球山地文明有何启示?5月22日,“山海智——贵州科技史漫谈”活动在贵州举行,来自科技界和学界的四位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山地文明的科技突围 传统智慧如何对话未来”展开研讨,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科技对话。
“山海智——贵州科技史漫谈”活动在贵州举行“山海智”是2022年贵州省科协创新打造的品牌工作,自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多场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
据了解,本次“山海智——贵州科技史漫谈”活动是2025年贵州省科技活动周暨贵州科技节重要活动之一,举办本次活动旨在发挥科协系统桥梁纽带作用,汇聚高端科技人才,搭建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对话平台,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助力。
高端对话环节,国家卓越工程师,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兼),贵州省地质矿产局首席科学家,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周琦;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文明的交汇·贵州科技简史》的编著王传超;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技史编辑部副主任,《文明的交汇·贵州科技简史》策划编辑李惠兴;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韦丹芳分别围绕“科技创新如何为贵州矿业发展赋能”“开展贵州科技史研究的原因”“科技融合交汇的重要性”“贵州的科技发展路径呈现出生态、民族和现代性的深度交融”等话题展开研讨,以高端对话的方式,向现场观众讲述了贵州科技史的发展变化,分享了他们对科技融合、科技赋能的专业洞见。
周琦说,贵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汞矿、铅矿、锌矿、锰矿、铝土矿、煤矿、金矿等等,就像拥有了矿产的“满汉全席”。贵州正立足全省矿产资源禀赋,积极推进“富矿精开”战略,以科技创新赋能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在他看来,未来贵州除了FAST、大数据、高桥以外,科技水平还会再上一个台阶。
来自科技界和学界的四位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科技对话王传超说,研究贵州科技史是因为贵州地域性、民族性非常突出。在他看来,从历史上来讲,贵州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在文化上形成了相对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特征。在此情况下,它天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能够被作为研究对象来展开研究。另一方面,不管是中原文化、国外来的西方科技文化,一波一波通过各种契机进入贵州,使得贵州又可以作为很好的文明交流互鉴融合沟通的对象,特点非常鲜明。
李惠兴说,贵州有着精湛的造桥技艺、独特的白酒酿造工艺,这些都是贵州文化自信的来源。他认为,贵州文化的接纳性非常强,文明的交汇在贵州的体现首先是现代科技与古代科技的交汇,其次是贵州当地科技的发展与外部进入的交汇。
韦丹芳说,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18个,民族特点和生态特征非常鲜明。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贵州的科技发展路径呈现出生态、民族和现代性的深度交融。在她看来,这样的模式,不仅塑造了贵州科技发展史的独特性特征,同时也为大众理解地方科技史和少数民族科技史提供了一些启发。她认为,贵州科技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明科技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可能存在生态约束、文化传统跟现代需求的交汇点上。这样的路径,不仅可以为西部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提供样本,而且为科技史的研究贡献山地文明独特的视角。
《文明的交汇·贵州科技简史》书籍正式面世活动中,《文明的交汇·贵州科技简史》书籍正式面世。该书由贵州省科协全力支持并倾力打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国内首部系统梳理贵州科技发展的权威著作。该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贵州科技史研究的空白,也为地方科技史和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范本。
一审:曹 轶 王 琰
二审:林 萌 袁小娟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