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村”里,工友们收工后,可以品尝来自家乡的特色美食,可以聊聊家长里短、生活感受,可以扫码阅览数字图书馆的书籍资料,还可以加入素质提升夜校学习新的职业技能……
“同新”工友村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迳下村西部,总面积7150平方米,属于广州市总工会、广州开发区总工会、广州市黄埔区总工会携手中建科工打造的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产业园项目。来自五湖四海的1200余名工友,在这里处成了一家人。
想吃家乡味道留言就能上新
据“同新”工友村村长黄定荣介绍,颠覆性产业园项目地处偏僻、交通不畅,开车20分钟才能到达市区。为保障工友的生产生活条件,村里设置了24小时不间断的“5分钟便民服务区”,工友步行5分钟内可抵达超市、医务室、理发店等便民场所,还可以体验乒乓球、农家乐等休闲活动。
“想吃家里的菜,就在村子的微信公众号上留言,村委会第二天就能给上新。晚上我们还可以约朋友一起撸串、唱歌,缓解一天的工作疲劳。”塔吊指挥员文丽玲高兴地说。
为营造社区氛围,工友村还打造了极具特色的文化风情街与“星光夜市”,不仅提供物美价廉的家常饭菜,还有烧烤、柠檬茶等特色风味美食。“我们还定期举办送清凉、美食节等社区活动,让异乡而来的工友在品味家乡味道的同时,逐渐融入‘同新’的大家庭。”黄定荣说。
工友也能参与村子管理
工友们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难以调和,如何让大家更有归属感?为此,工友村成立村委会,实行村委自治制度,项目党组织、物业公司、劳务公司以及农民工代表以定期村委会、工会主席接待日等形式,共同履行民主管理职能。
“以前有了问题找不到地方反馈,没想到在这里,我也能参与村子的管理了!”塔吊班组长刘朝平说,以前在项目上干活,遇到问题总是要等负责人发现并解决,现在自己更有参与感和积极性。
针对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等工友比较关心的问题,“同新”工友村致力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解决”,联合街道派出所,设置警务工作站,工友的诉求和问询可以通过村委会、微信公众号或警务站反馈受理,让在外打拼的劳动者工作有保障。
黄定荣告诉记者,为了让工友村自治化管理更规范,工友村内部设立了一站式综合管理中心,结合产业工人信息管理平台打造了集安全教育、实名登记、物资发放、入职办理、人员退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让工友村内部的人员流动、安全教育等信息录入更简单、更高效。
阶梯式赋能的工友夜校
“以前一天忙到晚,下了班就只想休息。但现在有了夜校学习,那感觉真不错。电工培训、焊接培训,这都是咱能用得上的技术。”外架工郑万军说,手艺学好了,以后找工作都更有底气了!
为了让工友在村里有更多获得感,工友村专门设立了一个素质提升站。针对工友学历普遍不高、缺乏体系化实操培训等现实情况,素质提升站打造产业工人基础能力培养和专业化素质提升两大培养体系,在助推项目高质量建设的同时,鼓励工人职业化发展。
“我们项目的培养体系实施师资‘双师型’,既聘请项目劳模,还聘请资深管理人员,结合项目创新建造、绿色建造特点,针对BIM技术员、建筑机器人操作员等新型技工,构建‘订单式培养+场景化练兵’培养模式,通过融合专题授课、实操演练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为行业批量输送‘懂图纸更懂技术’的复合型工匠。”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刘丰来介绍道,项目同时创新打造“安全筑基-持证进阶-创新突破”的阶梯成长体系,在基础班教安全操作规范、在进阶班教职业持证标准、在创新班凭技术创先争优,为处于不同需求阶段的工友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记者了解到,工友村未来还将结合项目建设实际开展劳动竞赛和技能竞赛,以赛代练、以赛促践。从“流动”到“扎根”,“同新”工友村通过自治激发归属感,用课程培育强化认同感,让产业工人在异乡找到“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