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家家政服务企业的10.8万名从业人员,不仅在工资待遇上从口头承诺变为共同约定,而且开始拥有“岗前培训”“有责薪资”“带险服务”等权益保障……近日,福建省家庭服务行业从业者迎来利好消息,而这正是源于一场“马拉松式”的集体协商。
目前,家政服务业主要有中介制、员工制两种用工模式。其中中介制下工资由双方自行商定,而员工制模式缺乏统一最低工资标准,薪资测算标准差异大,行业内长期面临“无合同保障、无标准约束、无风险兜底”的困局。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价值评估体系,破解“口头定价”“时薪混乱”等问题,既有助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能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可以说,这场协商是一次突破性探索,成为打破行业困局的关键。双方代表历经多轮前置协商后,在正式协商会议中针对测算薪资基准线方式展开谈判。最后,职工方代表提出的“有责薪资”这一控制变量的方案获得各方认可,补上了行业缺乏统一最低工资标准的空白,实现用“一个公式”为母婴照护、烹饪、保洁、整理收纳等不同工种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做出“公平定价”。
“相互成就”的协商共识和白纸黑字的成果来之不易,体现了“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的治理理念以及工资集体协商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不仅为家庭服务行业深化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在各级工会组织的推动下,货运物流、网约送餐、电商以及婚庆、餐饮、旅游等越来越多的行业,纷纷通过建立职代会制度、恳谈会制度、总经理圆桌会制度以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等工作,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企业的民主管理水平,构建起“劳动增值-工资增长-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这些案例揭示:打开天窗说亮话,才能“话”出同心圆。职工和企业双方坐在一起,你来我往、据理力争,亮家底、说诉求、谋共识……这样的协商对话,既可以解决不少劳动者的急难愁盼问题,又能疏解企业的“成长烦恼”,还有助于培育行业的“健康基因”,在共商、共创、共享中实现双向奔赴、同频共振。
下一篇:工业遗产成了文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