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政府采购报
【谈古论今】
从敦煌壁画一窥古代养生之道
■ 杨鸿飞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唐代壁画上,菩萨圆润的脸庞带着淡淡的微笑。她的衣袍舒展自然,青红相间的纹路仿佛流动的云霞。这种丰腴之美历经千年风沙,与现代人提倡的“健康美”理念遥相呼应。画工用矿物颜料勾勒出的形象,无意中契合了当代医学对代谢健康的重视。壁画中饱满的面容,正暗合古人“气血充盈则生机旺盛”的养生观。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黄帝内经》中,“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的八字箴言,至今仍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准则。就像农民顺应节气耕作,人体也需要在规律作息中保持平衡。同墓出土的《导引图》帛画,44个模仿猿猴、鸟类的动作,展现了古人晨练的智慧。现存天津博物馆的战国《行气玉佩铭》,以“深则蓄,蓄则伸”记载呼吸吐纳法,比古希腊哲人更早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描述的痰湿体质,至今仍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老中医的诊案里,仍常见这类体质的调理记录。
中华传统美学始终包容多元。汉代壁画中的舞者身姿轻盈,衣带飘飞似西域丝绸。唐代陶俑里的仕女体态丰腴,如同长安城饱满的麦穗,敦煌飞天造型最为典型——圆润脸庞展现盛唐气象,纤细腰肢蕴含魏晋风骨,衣带飘舞如流动的云彩。这种美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不同生命形态的和谐共存,就像月牙泉在沙漠环抱中始终保持清澈。
古人的养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嵇康在竹林中弹琴养性,琴声与山风共鸣;陶弘景观察动物姿态,将自然灵性融入养生术;孙思邈采药时强调“常欲小劳”,提醒后人适度运动的重要性。这些理念穿越时空,在现代健身房和晨跑人群中依然焕发活力。
传统养生法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敦煌壁画“反弹琵琶”的舞姿,经当代运动医学研究改编成腰腹训练动作,舞者后仰抱琴的姿态能有效锻炼核心肌群。宋代《济生方》记载的五皮饮,后世发展为七皮饮,至今仍在南方药膳中沿用。荷叶饮配方经改良成为网红茶饮,嫩绿叶片在玻璃杯中舒展,既传承古法又迎合现世。当年轻人随着胡旋舞节奏健身,当中药店飘出荷叶茶香,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智慧的新生。
苏轼在《养生说》中提出“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他创制东坡肉时恪守此道,在美味与节制间找到平衡。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养生法,体现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既享受生活馈赠,又保持身心平衡,如同敦煌飞天,圆润体态显慈悲,轻盈衣带见洒脱。
站在莫高窟前,壁画上的飞天仿佛仍在云间起舞。从华佗五禽戏到现代健身,从《食医心鉴》到营养食谱,中华文明始终探寻着生命和谐之道。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