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报道组 张曌 通讯员 黄国豪) 眼下,常山县天马街道天马村的茭白种植基地里,80多亩茭白长势良好。放眼望去,一片片翠绿的茭白田连绵起伏,绿油油的茭白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交织成一幅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然而,这片土地曾经由于无人耕种,杂草肆意生长,还成了周边农户散养鸡鸭的场所。“以前这里都是杂草,成了抛荒地,鸡鸭粪便味道很重。”天马村村委傅方清回忆道。
如何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天马村村“两委”干部多方奔走,将目光投向了茭白种植。他们先后完成了土地纠纷调解、政策处理、土地平整等工作,并对农田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有了这些基础,再加上周边良好的环境区位优势,去年年初,常山德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承包20亩土地种植茭白。
茭白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加上该公司负责人朱春良的精心管理,茭白在种植第一年就喜获丰收。今年年初,朱春良又承包了天马村的60多亩抛荒地种植茭白。种植抛荒田最大的顾虑是杂草过多,导致人工成本过高。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朱春良发现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杂草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朱春良种植了4种茭白,包括双季茭白、单季茭、六月茭和九月茭。其中,双季茭白已经开始采摘。“丰富的品种保证了全年都有新鲜茭白供应市场,双季茭白我们已经采了十几天,接下来将采摘六月茭和九月茭。”朱春良说。
想要让茭白卖出好价格,除了好品质,还需要打开市场。为此,朱春良在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开始借助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今年,朱春良决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将茭白种植面积增加到140亩以上。随着天马村茭白产业的蓬勃发展,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增收的好机会。“目前,用工最多时有100多人,村民主要在田里拔草、施肥,一个月下来每个人有3000多元收入。”朱春良说。
天马村的抛荒地变身“聚宝盆”,是常山耕地保护开发利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常山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与利用,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举措,鼓励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参与抛荒复耕。今年一季度,常山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幅达6.8%,位居全市第一。其中,农业领域如蔬菜、瓜果、茶叶、花卉等的产量显著增长;林业产值增长13.1%,渔业产量预计同比增长7.1%。
上一篇:如何打造未来“超级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