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清晨起床或久坐起身时突然头晕目眩,眼前发黑甚至差点摔倒?注意啦!这些都有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作祟。体位性低血压不仅会增加跌倒后骨折的风险,更可能是自主神经功能损伤或潜在疾病的危险信号,我们通过认识体位性低血压并做好科学预防措施,减少意外的发生。
一、认识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身体在改变体位时,血液不能迅速适应重力变化,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导致血压降低。通常指从卧位转为直立位后的3分钟内,收缩压至少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至少下降10mmHg,同时可伴有如头晕、眩晕、视力模糊、面色发白、乏力、站立不稳、恶心、心悸等症状可视为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长期卧床人群、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体质虚弱人群的健康隐患。
二、如何预防
1.体位管理
●适应性训练(卧床期):摇高床头15°-20°适应,减少平卧时下肢血液蓄积。
●从卧位到站立需分阶段过渡缓慢进行:先侧卧→坐起→床边静坐起1-3分钟→缓慢站立,避免血液因重力瞬间下移导致脑供血不足。
●避免长时间保持统一姿势:久坐、久站或长期卧床会加重静脉淤血,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建议每小时活动肢体5分钟,如勾脚尖、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2.生活方式干预
●科学补液和控盐:建议每日饮水1.5-2.5升,如晨起空腹饮用适量温水可快速补充夜间体液流失;适量增加盐摄入(高血压患者需医生指导下调整,以防心血管负担)。
●饮食管理:少食多餐,戒酒,餐后适当休息。
●体育锻炼:做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游泳、慢跑等,增强下肢肌肉泵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抗阻训练:弹力带训练,靠墙静蹲等提升血管张力与心脏代偿能力。
3.家庭防护
●环境改造:浴室安装防滑垫及扶手,座椅加高5-10cm;沐浴水温≤40℃,时长<15分钟,避免高温扩张血管导致晕厥。
●穿戴装备:穿戴医用级腹带及弹力袜,可促进静脉毛细血管的静脉回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外周血液的汇集。
●智能监测:平时利用可穿戴设备预警血压骤降,如佩戴智能血压监测手表。
结语:体位性低血压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科学预防可降低跌倒晕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如症状反复发作,请及时就医。
(海口市中医医院 孙美丽)
上一篇:助1000名留守、困境儿童圆梦
下一篇:海口警方:行拘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