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传文
信息茧房、观点极化……如何解决“困在算法里”,做到“算法向善”?
“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针对网民反映强烈的算法推荐加热低俗信息、加剧“信息茧房”、加重观点极化等问题风险,中央网信办督促指导重点平台对信息推荐算法功能进行持续性和针对性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公开算法规则原理,开发“茧房评估”“一键破茧”等功能。但算法治理仍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常态化巡查监督和持续优化,中央网信办正在努力探索多样化“破茧”路径,做到切实维护网民合法权益。
技术在创新,监管创新步伐亦未停止。境内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信息公开发布,是监管部门在算法治理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公布数量已达数百条。平台系统线上“茧房评估”“一键破茧”等功能让用户能了解推荐内容类型分布情况,并自主调节推荐强度。但总体看,算法治理思路和理念仍然主要集中在于破解“ 黑箱”、研究算法细节逻辑方面。
平台推荐算法解决了“为用户找内容”和“为内容找用户”的痛点,推动内容产业生态进一步发展。据QuestMobile《202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报告》显示,一季度全网用户全网月活用户已经达到12.59亿,月人均使用时长超过175.8小时(日人均近5.86小时)。
超级平台用户规模扩大,商业属性不断强化,同时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和功能更加明显,算法治理正在面临新的挑战。有一些专家甚至断言,未来平台将在其内部发挥着“准立法权”、“准司法权”和“准行政权”,政府、研究机构或媒体难以全面掌握平台企业的用户状况和实际运行情况,其相关行动需要平台企业给予积极配合才可能完成,实现“穿透式监管”或实质性监督方面存在现实困难。
去年年底,网民“小松”在抖音编造自己作为单亲父亲外卖骑手带女儿送外卖的故事,骗取流量,被公安机关抓获。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引流起号,浪费了网友的感情,但自媒体博主和MCN利用平台算法推波助澜、卖惨营销,根源还是在于算法流量至大,打造爆款人设的利益淹没了对事件真实性的追问。
化解当前算法治理困境的路径,仍在于监管理念和监管技术的不断创新。在监管理念上,需要通过政府、企业、媒体、科研机构及用户共同参与,打造一个常态化协同治理机制,进一步形成自我监督及外部监管监督的合力。在监管技术上,需要打破算法本身不透明的特性,建设一个由多方参与的针对各平台的算法治理实验验证平台,以不同类型用户参与的视角,对平台推荐算法结果进行跟踪记录、验证及分析评估,实现逆向监管,做到可追溯、可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