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一键换装”初唐刺绣半袖间色裙,人形机器人悠然坐在古筝前“弹奏”一曲《小城故事》,历史文化与前沿科技在同一方天地下碰撞融合。
另一边厢,印度细密画、埃及纸莎草、非洲手鼓、巴西风味咖啡豆等商品琳琅满目,一条绵长多彩的世界文化连廊跃然眼前。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正式开幕。
本届文博会为期5天,共组织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比上届增加224家,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并有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现场展示与交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偌大的展馆内,AI与智能机器人成为最活跃的“主角”。本届文博会首设人工智能展区,邀请60多家AI领域知名企业参展,深度求索DeepSeek、腾讯混元大模型现场“百模大战”,宇树、众擎、乐聚等形态各异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也悉数到场,或弹奏乐器、或幽默互动,吸引众人驻足围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文博会的“国际朋友圈”仍在持续扩容,共有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国际化占比提升至20%,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数量创历史之最。
图片来源:新华社文化自信的AI注脚
纵观近几届文博会,AI热度不断,既让那些囿于玻璃展柜的文物突破时空结界,也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赋能内容创作。
今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文博会的重磅“新朋友”。除了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凤冠”冰箱贴等实体文创产品,国博此番还带来了“衣见如故”AI换装互动装置、“中华文明云展”小程序等文物活化最新成果。
记者体验发现,只需轻轻一点屏幕,明永乐皇后九龙四凤冠袆衣、初唐刺绣半袖间色裙、晚唐花钗大袖襦裙等古代服饰均可“试穿”。据介绍,“衣见如故”装置一面通过数字采集技术复原传统特色服饰,另一面利用影视技术采集专业演员动作,结合AI换脸算法采集观众脸部特征,融合生成一系列有趣的照片和视频,给观众“一键”穿越千年的新奇体验。
“中华文明云展”则以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夏商西周时期为主要内容,由数智人“艾雯雯”带领观众沉浸式观展,将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彩绘雁鱼青铜釭等精品文物活化展示。
“线下观展或因展厅偏暗、或是游客太多,文物上的铭文、内部的构造纹路不一定能清晰看见。通过3D建模,形成高清的图片、动画视频等,结合AI数字人的知识点讲解,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国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借AI之力“焕活”文物,腾讯今年带来的“了不起的甲骨文”是又一典例。
据了解,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了不起的甲骨文”即是安阳市与腾讯合力研发的以“甲骨文破译与传承活化”为主题的微信小程序,以主题闯关等互动形式,面向公众普及甲骨文知识。此外,双方还合作进行甲骨文的文字识别图像处理研究,开发了143万字的甲骨文单字数据库。
近两年,“具身智能”作为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体,成为又一市场焦点。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与环境实时交互,在物理世界中执行各种任务,相当于使AI获得了“肉身”。
今年文博会新设人工智能展区,除了一众大模型企业,广东机器人“七剑客”、深圳机器人“八大金刚”等熟悉的身影也纷纷亮相。乐聚机器人、工匠社机器人共同演绎咏春拳法,浙大海创人形机器人演奏钢琴,新疆三力智能机器人展现书法、绘画,广汽第三代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更是现场用古筝奏了一曲《小城故事》。
记者走访发现,作为深圳“八大金刚”之一的数字华夏,其明星机器人产品“夏澜”的特色在于拥有仿真人脸,灵动的一颦一笑尤令现场观众惊叹不已。公司成立仅一年,“夏澜”已广泛服务政务大厅、银行网点等场景,2024年完成数十台商业交付。
“今年是数字华夏第一次参加文博会。我们来就是为了现场揽订单的,也期待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带来更多商机。”数字华夏相关负责人吴为向记者表示。
不难发现,AI、机器人、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正在重塑传统文化形态,给文化自信添上科技的注脚。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所言,现代文化生产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依赖科技的开发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运用,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现代文化生产的质量和水平。
“文明对话”掀起跨洋涟漪
每年的文博会亦是文明对话的窗口。世界文化在此交汇,中国及世界各国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
今年正值中意建交55周年,一位特殊的“新朋友”——“达芬奇秘境·天才之境”主题展尤为引人关注,2000平方米的超大空间里融合了达芬奇东方神木世遗杯、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璀璨东方回归秀、达芬奇国际艺术壹秀场全球盛典等国际知名文化IP。
例如,Da Flora(达·芙洛拉)以达芬奇植物学研究为灵感,融合东方非遗工艺与AI交互技术,成为全球首款“可聆听、可对话”的智能永生花艺术装置;“蒙娜丽莎天空之吻”则是一个自然与艺术交融的体验空间,将《蒙娜丽莎》与深圳红树林湿地创新结合。
“我们将通过裸眼3D、AI、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实现达芬奇手稿的数字永生,构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场景。”中意达芬奇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中国总部代表李天玉表示。
据介绍,文博会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50个达到了今年的110个,本届海外线上线下参展商达到了305家,国际化占比提升到20%。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4%,占我国进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五成、达50.3%。今年文博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数量也创下历史之最,65个参展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包括波兰、奥地利、罗马尼亚、巴西、沙特阿拉伯、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埃及、加纳、乌干达等。
“这次我们第一次来到中国、参加文博会,除了展出纸莎草相关文创产品,也希望与中国的博物馆、相关文化公司洽谈合作。”埃及品牌PYRUS联合创始人Mostafa Amr向记者表示。
据Mostafa Amr介绍,埃及纸莎草画技术、绘画工艺千年未变,其坚实耐用,透过光线看去色泽均匀、纹理分明,许多中国游客到埃及旅游时都会购买相关产品。因此,PYRUS在文博会上展出了一个特殊装置,观众输入名字,装置即可翻译成埃及象形文字,并一笔一划自动书写至纸莎草上。
全球各色文化汇聚的另一面,本届文博会还增设文化出海展区,集中展示出口型文化企业,推动我国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由此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尤其近两年,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出海成为热门话题,微短剧亦在国内外爆火。
“我们在YouTube、TikTok、Instagram等海外主流平台合计超过2.1亿订阅用户,其中约60%为非华语用户。”深圳雅文信息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自2013年起为中国影视内容版权方提供海外分发,已覆盖中文、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越南语、泰语等近20个语种,可触达全球200多个国家互联网用户。
相关数据也可印证文化“新三样”的独特魅力。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统计,中国微短剧海外应用已突破300款,全球累计下载量逾4.7亿次;中国微短剧产品已覆盖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中国游戏厂商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达185.57亿美元,Steam平台上架超过1600款国产游戏,同比增长约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