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姓关注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演员王传君的一句话吗?“最穷的时候卡里只有100万,根本不敢出门。”2018年,他的“苦”日子让网友群情激奋。如今想来,或许我们还是保守了。
最近的两个大瓜,演员黄杨钿甜疑似佩戴天价耳环、演员虞书欣父亲被质疑“侵吞国有资产15亿”,这两件娱乐圈的新闻,折射出当代社会的集体焦虑。
17岁的演员黄杨钿甜因佩戴疑似价值230万元的耳环引发争议,网友质疑其曾任公务员的父亲杨伟的收入是否合法,还有网友说,杨伟曾负责雅安地震重建的招投标工作。女演员的父亲很快发文否认,但质疑未解,5月20日,四川省慈善总会回应,办公室主任确实名为杨伟,曾多次出席相关慈善活动。与女演员的父亲同名同姓,但不是同一个人。
虞书欣的“富二代”剧本同样引发争议。网友发声举报,她爷爷曾任国企工会主席,父亲公司刚成立就与爷爷单位合资,5年狂揽15亿交易额,妈妈曾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而根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国企领导人员不得利用职权为亲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尽管虞书欣的父亲虞丕杰并非国企高管,但其祖父虞锡元曾任新钢集团管理层。
我们关心最后的调查结果,舆论更关心的,还有一件事。当寒门学子挤破头考公考研,有些人却能用父辈的权柄轻松撬动亿万财富。用稻盛和夫的话来说,凭什么认为你的十年寒窗,能比得过我三代从商?
舆论的质疑,其实是对财富分配不公、权力寻租的焦虑投射。当“公务员子女戴百万首饰”、“明星家族涉国有资产流失”等标签出现时,人们很容易将它与腐败、特权挂钩,因为我们对公平产生了焦虑。
想要解决矛盾,纪委监委的介入是必要的一步,调查结果还要公开透明。互联网的照妖镜,照出的不仅仅是聚光灯下的蹊跷,也是社会的病因。只有法治的明晰、权力的透明与公众的理性,才能让每一次争议真正推动进步。
四年前,“虞书欣妈妈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上了热搜,一位大学生吐槽虞书欣为“老赖之女”,引来成千上万的对方粉丝,不仅在他的私信里狂轰滥炸,甚至还向他就读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施压。当时校方引用了一段话进行回应,出自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人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粉丝们是群体,吐槽虞书欣的网友也是群体。无论站在哪一边,都不过是舆论场中的左右互搏,只有当社会的齿轮生锈时,普通人才被迫拿起舆论的扳手。也许真正的进步,不仅仅是舆论的胜利,而是让每个寒门学子的十年寒窗,都能照见公平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