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崂山区的社区街巷间,活跃着一群特殊的“文化传送员”。他们是社区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践行者,更是基层治理的“润滑剂”与“粘合剂”。从鲁信长春社区的“李班长”李红到石老人社区的“领航员”王飞,他们以文化为纽带,编织起居民幸福网,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活力,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台雪超 青岛报道 通讯员 赵晓彤
精准递送:
让文化触达每个生活场景
在鲁信长春社区,社区党委宣传委员李红被居民亲切称为“李班长”。她深知,文化传承需打破壁垒,让每个居民都能成为参与者。
当邹女士因放心不下八旬母亲而对社区课程望而却步时,李红主动提出“带妈妈一起上课”,让国画课堂成为母女情感升温的纽带;面对内向独居的孙女士,她主动登门邀请,用一场水彩国画课打开老人心扉,使其从“i人”蜕变为社区活动的“活跃分子”;就连被家务家事压得喘不过气的姜女士,也在李红的鼓励下走进社区书院,在手工制作中重拾生活乐趣。这些看似细微的“文化递送”,实则是对居民需求的精准回应——文化“两创”课堂不仅是技艺传承的场所,更成为解决老龄化社会情感缺失、代际沟通等问题的“柔性方案”。
对于李红来说,看到社区老人们的改变,她感到无比欣慰。她知道,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更是在帮助居民们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在社区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找到生活的希望。
李红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当传统文化以“适老、适需、适情”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就能成为连接民心的桥梁。她策划的桃木梳制作、盘扣压襟挂件等活动,将非遗技艺与节气文化结合,让居民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更在互动中构建起“熟人社区”的温情网络。
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一场场活动开展,见证着社区文化的强大力量。从居民们亲切的称呼,到特殊需求的满足;从帮助不擅社交的居民融入社区,到让生活压力大的居民重新找回快乐,李红在社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就像社区文化的播种者,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居民的心中,让社区文化之花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绚丽绽放。
连心成桥:
从“独行者”到“领航员”的治理升级
在石老人社区,社区党委成员王飞则演绎着另一种“文化传送”路径。她深知,单枪匹马难以走远,唯有培育“文化先锋队”才能让创意落地生根。为了给居民呈上高质量活动,她化身“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活动策划,借用网络平台搜索适合的课程,整理课程中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经验,再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进行更新、打磨,总结出最佳的实践方法。
王飞常说:“我认为要么不干,要干就好好干,干出个样来,让百姓们都喜欢,都愿意来。”正是这份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在文化传递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改进,王飞着手培养了社区文化“两创”先锋队。作为“老师”,她对文化技艺打磨、活动细节把控、团队协作规范等方面严格要求,从一招一式的精准度、一字一句的感染力,到流程衔接的缝隙,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以匠心精神雕琢每一个文化作品与活动现场。
在她的带领下,先锋队策划的非遗手作课堂、邻里故事会等活动场场火爆,更激活了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
王飞的“进阶”之路,正是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的缩影。她培育的15人先锋队中,有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和普通居民,他们带着对社区的热爱,将文化创意转化为治理动能。居民李秀华的点赞“活动新颖、用心”,背后是先锋队对居民参与感的深度挖掘——从活动策划到现场执行,居民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文化活动的共创者,甚至将这种参与热情延伸到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治理事务中,形成“文化搭台、治理唱戏”的良性循环。
全域赋能:
文化“两创”照亮社区发展之路
崂山区的文化“两创”实践,早已超越单一的活动层面,成为基层治理的“破题密钥”。
金家岭街道社区颇具创意的活动层出不穷,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更在无形中培育了社区共同体意识:邹女士带着母亲上课和成员们相亲相爱,孙女士和新加入社区书院的学员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还有大埠东社区刘淑慧女士邀请姐妹参与活动……当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便自然生长。
从微观层面看,文化传送员们通过解决个体需求,化解了基层治理中的“痛点”——空巢老人的孤独、家庭主妇的压力、邻里关系的疏离,都在文化互动中得到缓解;从宏观层面看,他们搭建的文化平台,成为居民参与治理的“练兵场”,让“我为社区出份力”从口号变为行动。正如石老人社区居民刘女士所言:“文化活动让我们找到了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正是基层治理最坚实的情感基础。
在崂山区,文化传送员们用行动证明: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共鸣,当个体幸福与社区发展共振,文化“两创”便成为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他们传递的不仅是技艺与知识,更是一种“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让每个居民都成为文化的受益者、社区的建设者,最终实现从“文化润心”到“治理暖心”的深度融合。这束由文化传送员点燃的火炬,正照亮更多社区的治理之路,让“以文化人、以文聚心”的美好图景在基层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