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中国主会场活动则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
博物馆,这个一度被视为“高冷”的文化空间,如今已然跃居文旅“顶流”,成了全民共享的知识场、教育场、精神场。
以文化人,以物证史。博物馆热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个国家雄厚的历史积淀、长期的文化自觉、制度的持续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有着极为特殊的发展轨迹。早在《汉书·楚元王传赞》中,就出现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语,但直到1905年,满怀实业救国之志,希望开启“民智”的晚清状元张謇,才于南通建立博物苑,这也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在那个晦暗年代里,个人的努力显然无法扭转历史的大潮,中国文物展览与保护事业几近于无,“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悲剧反复上演。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非常重视博物馆的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全国博物馆总数已增至72家,基本改变了旧中国时期24个博物馆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的不平衡状况,开启了从无到有、由点至面的体系化建设。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逐渐摆脱一味强调“以物为基础”的旧模式,向公众教育、研究支撑、社会服务等“以人为基础”的多元方向转型,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中国博物馆事业迎来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超过6600座;年均参观人次超过14亿,可以说是最具公众参与度的文化场所之一。
(二)
从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一票难求,到“青州微笑”的塑像前人流如织,再到“夜游殷墟”成为潮流体验……今天,广大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文化消费的热忱,正在博物馆中生动体现。
文有脉,行必远。在博物馆这个文化“储存器”中,聆听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仿佛推开一扇扇时空之门,扑面而来的是中华文化的绝代风韵。穿越古今、看见中国、读懂自己,历经数千年传承依然流淌在血脉里的基因蓦然觉醒。
即便离开博物馆的物理空间,很多人也没有停止“看展”,大家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展览图片、制作科普内容、讨论历史知识、设计文创产品,这种现代社会的“文化日常”,也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挥着长尾效应。
文博活动交流升温,是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双向奔赴。经由博物馆这座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与自信自强、有责任感的青年一代紧紧连接在一起。
(三)
博物馆凝固了时间,而我们所处的却是一个飞速变化发展的时代,博物馆事业如何与时俱进、开启未来?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1.0模式”的博物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阐释是相当一元的,以西方经验为主体,认为人类发展都循着从原始到现代的单一模式。藏品发展策略以百科全书式为目标,致力宣示西方文化的理性、先进和优越。叙事方法是权威和说教式,向观众单向输出教育。
随着全球化时代来临、后现代主义兴起、民族解放运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世界博物馆发展进入“2.0模式”,强调文明发展观是多元的,努力彼此尊重,包容差异,提出博物馆应展示不同地区、种族、文化、宗教的文明发展。
眼下,数字技术飞跃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媒介,重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同时,美西方主导的旧全球化模式濒临瓦解,平等、多元和开放式新全球化时代正在到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亦赋予了博物馆新的时代使命。
(四)
今天的中国博物馆,拥有世界第一的观众总量、世界第二的场馆数量,更背靠着一个有着强大科技实力与先进治理能力的国家。因此,我们看到——
大数据、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应用于藏品数字化的采集、整理、研究和共享,文物和艺术品的修复,以及艺术创作与策展创新等诸多工作,我国博物馆展品与商品的表现力和互动性走在世界前列,为文化产品的创作、传播和消费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坚持保护第一”“让文物活起来”等重要理念的指引下,全国文物系统、有关部门行动起来,在顶层设计、财政保障、产业支持等多方面保障博物馆事业,最大限度降低了公众走进博物馆的门槛;
“人类命运体”的对外合作理念,为世界博物馆合作提供了新范例。近些年,中国与伊朗、阿富汗、埃及等国携手策划了多项有关古代文明的展览,用文明的交响唤起最真切的共鸣……
可以说,中国博物馆发展累积的经验正在推动博物馆“3.0模式”的到来,也必将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扮演重要角色。
(五)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拥有超过200座备案博物馆,是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在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发展上责无旁贷。
自2020年北京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大馆相继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市区级博物馆完成改扩建并重新开放,极大丰富了北京地区博物馆体系。
大笔勾勒,工笔细绘。北京近百家博物馆开展馆校共建工作,为学生建立“第二课堂”;一批传统会馆与名人故居腾退修缮,融入市井生活;料仓、筒仓等工业遗产在科技的助力下摇身一变,迸发出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文化活力;一些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在体制机制的革新下成为“类博物馆”……
目前,北京已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广布局的博物馆体系和纵横有序、经纬交织的博物馆布局,在馆城融合、守正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新路。
(六)
回望历史长河,从青铜器上的铭文,到丝绸织物上的图案,再到碑帖壁画中的线条,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博物馆,正是这种文明延续最可信、最有力的见证。
一个热爱博物馆的民族,一定是热爱历史的民族;一个热爱历史的民族,一定是有希望的民族。参观博物馆是寻根和启迪,不忘民族之来路;建设博物馆是保护与传播,继承文明之辉煌。
(北京日报 评论员 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