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四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期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王青伟做客新华访谈,围绕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哈洽会亮点等话题展开深度交流,解码这片“绿宝石”如何在守绿护绿中实现兴边富民。
新华网:大兴安岭素有“金鸡冠上的绿宝石”之称,这片生态高地有哪些独特的资源禀赋?
王青伟:大兴安岭的“绿宝石”美誉名副其实,这里是我国寒温带生态的“活标本”。全区85.7%的森林覆盖率形成了巨大的“生态肺叶”,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是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38倍,堪称“天然氧仓”。作为国内唯一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这里保存着完整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野生植物超千种,蓝莓、偃松籽等浆坚果储量达32万吨,野生中药材340余种,是“中国野生蓝莓之乡”和“中药材宝库”。
在水资源方面,500余条河流、144.2万公顷湿地构成黑龙江、嫩江的“水塔”,年供水量占全省近四分之一,为巩固我省粮食安全“压舱石”筑牢了生态屏障。
此外,“最北”“最冷”的地理标签孕育了独特资源,冰雪景观与极光奇景交相辉映,是发展冰雪经济和寒地测试的天然实验室。
新华网:作为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的森林防灭火工作是头等大事,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王青伟:我们构建了“地企协同、联防联控、防扑一体”的全链条防控体系:
预防在先:划分“东南北中”四大战区、12个防区,开展“平安清明”“五月攻坚”“六月决胜”“金秋保卫”四大战役。
发现在早:建成“天空塔地”立体监测系统,无人机巡航、卫星热感、视频监控24小时值守,实现火情“早发现、早预警”;
处置在小:110支专业扑火队、14383名专业扑火队员时刻保持高度备战状态,专业队伍、装备力量靠前驻防、快速反应,确保“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
在森防工作中,我们将始终保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兴安担当”守护这片历经千年形成的绿色家底。
新华网:在产业发展上,大兴安岭如何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王青伟:我们紧扣国家要求,构建生态主导型产业体系:
做优林下经济:全方位多途径开发森林生态环境下的食物资源和食物品种,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争取更多产品纳入省“九珍十八品”和“黑土优品”目录,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
叫响“大北极”旅游:加快形成以漠河为旅游核心区、辐射带动全域竞相发展的“众星拱月”开发格局,全力打造冬夏两旺、四季皆游的“大北极”旅游圈;
培育寒地测试产业:深入谋划推进“四季实验场”建设,倾力打造寒地测试产业集群,创建市场认同、行业认可、国家认证的国家级寒地测试基地;
布局新能源产业:抢抓国家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展规模的重大利好,围绕“产消一体化”,统筹风电项目和外送通道建设,打造全省北部新能源基地。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同时,着力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算力经济、数字经济,积极拓展应用场景,争取早日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
新华网:本届哈洽会,大兴安岭如何向世界展示“最北魅力”?
王青伟:此次哈洽会,在布展方面以空灵梦幻的冰雪白与宁静雅致的天空蓝为主色调,呼应大兴安岭的四季风貌。
我们以“天地人”三层结构打造沉浸式展区:顶部悬浮“龙江第一湾”立体装置,中部设置“指北针”地标微缩景观和“泼水成冰”互动打卡点,地面动态屏展示全域旅游地图,形成“抬头见绿、俯首看景”的视觉冲击。
展区共有寒地中药、寒地生物、浆坚果、食用菌、特色农产品、酒类以及文化旅游等7大类105款产品参展,力求通过自然风光与特色产品让参观者对大美兴安有更全面立体的了解。
当前,大兴安岭地区正处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关键窗口期,我们将在全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的同时,加快推动生态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以绿色引擎驱动兴边富民。
文字:颜秉光 李国红
视频:史峻诚
新华社黑龙江分社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