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安徽新闻网
“我返乡就是想用专业所长,为家乡打造农文旅融合特色村,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谈及投身乡村建设的初心,凤阳县殷涧镇卸店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蒋家伟目光如炬。
2023年10月,在北京工作的蒋家伟,通过“凤进青年”计划回到家乡任职。去年,他牵头领办“花开‘杏’福”共富工坊项目,深挖本地农旅资源,发展花木种植、菊花加工,打造特色民宿,带动30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蒋家伟的奋斗实践,正是滁州市培育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破解乡村人才困境的生动写照。
一段时间以来,滁州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其他地方一样,面临后备干部“源头活水”不足的问题,乡村振兴“领头雁”需进一步充实。
破题之举随即落地,滁州市创新实施“雏雁培育”行动,构建起“预任历练、江浙锻炼、提级训练、实战淬炼”的全链条培养机制。让后备干部先在本村“实习练兵”,再赴发达地区“取经问道”,通过高级培训“强筋壮骨”,最后投身实战“积累经验”,一套组合拳下来,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充足的“新鲜血液”。
“4月15日,我参加了滁州市‘百名村干江浙行’计划,到浙江省嘉兴市洪合镇新王桥村跟班锻炼1个月,那里的‘医养结合+文化养老+家宴中心’治理模式让我深受启发。”明光市苏巷镇戴巷村后备干部陆本雨感慨道,“我要把先进经验带回去,打造我们自己的‘红铃互助’服务品牌。”
在滁州,像陆本雨这样的“取经人”不在少数。去年以来,滁州先后选派120余名骨干赴苏浙经济强村开展沉浸式实训,同时联合浙江大学等高校开设“淬炼成钢”训练营,通过“云端课堂”实现2200余人次全覆盖培训,推动“千万工程”“余村经验”等先进理念在滁州乡村落地生根。
“我们建立‘干部上战场、组织在现场’考察模式,推动不在村工作的后备力量领办60余个产业项目,参与130多个工程建设,25人成长为‘工坊管家’。”滁州市委组织部农村组织科科长尹金昌告诉记者,如今,这支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雏雁”队伍,经过系统培育与实战淬炼,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今年以来,该市先后有10名表现突出者走上村党组织书记岗位。
(本报记者 李邦军 本报通讯员 张开兴)
上一篇:石家庄功夫不敌青岛红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