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曹 敏
鼓作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承载着先民对天地与生命最初的敬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考古实证表明,在中国,鼓的实物遗存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河南临汝县大张遗址出土的红陶鼓以陶土为腔、蒙兽皮而成,见证了先民对节奏韵律的原始感知。此外《山海经·大荒经》也有记载,黄帝伐蚩尤的大战中,“以其(夔,一种上古神兽)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鼓声震天使蚩尤的军队闻声丧胆,最终大溃于黄帝,揭示了鼓在早期战争中震慑敌军与沟通神灵的双重作用。
西周时期,鼓被纳入了礼乐体系。《周礼·地官·鼓人》记载:“(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军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不同形制的鼓分别对应特定用途和礼仪场景。此外,鼓的制作工艺也不断进步。殷商时期出现青铜鼓,以湖北崇阳的商代饕餮纹铜鼓为例,主要用作祭祀礼器,彰显神权与王权,因而极重铸造工艺,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纹饰狞厉夸张。而周人制鼓则更看重材质和声学效果,《考工记》中提及“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并提出了以梓木为腔、以经“春剥夏鞣”的牛皮为面的工艺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鼓广泛应用于军事,成为激励士气、指挥进退、震慑敌军的工具。《左传》中的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史记》中的长平之战秦军“鼓噪勒兵”,都体现了鼓声对于战争的关键作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更轻便、美观的木材和皮革制鼓,且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鼓也开始出现,有了更复杂的铸造技术。比如曾侯乙建鼓底座采取了分铸、铸接和焊接相结合的方法,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缠的小龙构成,龙身镶嵌绿松石,造型繁复精美。
到了秦汉时期,鼓的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也愈发精湛。除传统的铜鼓、木鼓外,还出现了皮鼓、漆鼓等多种形式。这些鼓不仅在宫廷中使用,还逐渐世俗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乐器。此外,鼓的演奏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在单独演奏之外,还出现了与笛、箫、琵琶等乐器的合奏,《盐铁论·散不足》就曾提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今富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
唐代文化昌盛,鼓文化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也是位鼓艺高手,尤其擅长羯鼓,还曾改编了《霓裳羽衣曲》等多首羯鼓独奏曲。此外,这一时期敦煌壁画中有寓意佛法的飞天击腰鼓形象,寺院中有早课晚诵“暮鼓晨钟”的悠扬声响,鼓在宗教仪式和文化象征中也展现出深远意义。
宋元时期,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的“鼓子词”和“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形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说唱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宋元时期的器乐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出现了由拍板、鼓和笛组成的合奏形式“鼓板”,在南宋都城临安的“瓦舍”中广受欢迎,既丰富了宋代的器乐合奏形式,也为器乐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清时期,鼓类乐器的种类更加丰富,出现了板鼓、堂鼓、缸鼓、书鼓、八角鼓等多种形式,这些鼓类乐器广泛应用于戏曲、民间音乐、江南丝竹等艺术形式中,成为重要的伴奏乐器。鼓在器乐合奏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如传统吹打乐十番锣鼓中的清锣鼓,就使用了同鼓、板鼓、大锣、马锣等多种锣鼓类乐器,演奏方式不断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从祭祀神坛到市井梨园,从战场烽烟到禅房深院,鼓声穿越时空,既是先民敬畏天地的回响,亦是今人文化自信的铿锵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