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找代工这事,炸了。
消费者偶然发现,手中的娃哈哈纯净水,生产商一栏赫然写着今麦郎。
消费者质疑,娃哈哈的纯净水卖得比今麦郎贵,如果是今麦郎生产的,为什么我不直接买今麦郎?
“宗馥莉时代的娃哈哈,是不是变了味?”
一时间,消费者的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娃哈哈又一次陷入舆论漩涡。
舆情一发酵,娃哈哈坐不住赶紧发声明说“合作于2025年4月终止”,理由是“今麦郎个别批次纯净水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
但这个处理和解释比不解释还要糟糕。与娃哈哈的声明有所不同,《易简财经》相关报道指出,娃哈哈今年继续由今麦郎代工。针对市面上一些仍在销售的产品,我们还发现,给娃哈哈代工的实际上不止今麦郎一家企业。
有人会说,产品代工,有什么奇怪?为什么娃哈哈找个企业代工一下,会引发这么大的风波?
消费者买的不止是水
饮料、纯净水这种产品,之所以容易出富豪、容易形成强大的护城河,其核心就在于品牌。
特别是水这种产品,几乎不存在什么口味和品质上的差异,如果只是解渴,凉白开的功能与街边的瓶装水几乎没有区别。
核心的区别在于瓶装水品牌置入消费者心中的主观价值。
这种主观价值,往往由一个企业通过长久的品牌宣传,逐步改变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和情感,进而形成强大的品牌护城河。
它不可经济计算,更难以进行功能上的区分,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微妙情绪和认同感。
比如,娃哈哈的品牌广告词就是一种情感诉求。
“我的眼里只有你,爱你等于爱自己。”
你看,它与家电产品说,我“更节省、更智能、更制冷”这些功能性诉求完全不一样。
当品牌深入人心时,才会出现所谓的品牌溢价。
你想想,娃哈哈纯净水596ml一箱24瓶卖38.9元,今麦郎550ml一箱24瓶才27.9元。这11块钱差价,消费者买的是什么?
买的是对娃哈哈的信任!买的是宗庆后几十年建立的品牌形象!买的是那句“实验室用水级别”的承诺! 买的是陪伴几代人成长的情感记忆!
学过市场营销的都知道,品牌溢价其实就是消费者愿意为同样功能的产品多付的钱。娃哈哈收这11块钱,前提是它必须兑现品牌承诺——高品质、严格品控、自主生产。
可是如果娃哈哈的矿泉水,是由今麦郎进行代工生产的,消费者的这种感觉就被破坏掉了。
消费者就会认为,我喝的娃哈哈水与今麦郎水,其实是一个东西(尽管它本来也是差不多甚至就是一样的),那原来构建的品牌形象就会有严重的影响。
品牌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认知失调”,指的是当消费者的认知与现实不一致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娃哈哈的消费者现在就处于这种状态——我一直以为买的是高品质自产水,结果是贴牌的代工水?这种失调感一旦产生,品牌信任就会崩塌。
品牌本来就建立在微妙的、不可捉摸的情感和认知之下,虽然无比强大,但也无比脆弱。
头部企业需要用一系列手段去维持品牌,但显然娃哈哈的掌舵人,对自家品牌的这一特性洞察不够。
舆情自此爆发。
宗馥莉时代的混乱
娃哈哈靠什么成为国民品牌?
是靠宗庆后正确的品牌营销理念,以及其本人的良好的社会形象,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执着,才形成了娃哈哈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这是教科书级别的品牌资产积累案例。
宗庆后时代的娃哈哈,工厂遍布全国,产品质量稳定,员工安心工作。这种稳定,是品牌信任的基础。
宗馥莉接手后呢?关停10多家分厂,调整薪资体系,搞“宏胜化”改造。不久前,华商报大风新闻还报道说,娃哈哈陕西公司乳品车间的突停产,让车间50余名员工也被迫停工。
关于代工问题,娃哈哈声称,之所以采取代工厂生产,是因为2024年销量上涨,水灾导致工厂受损,新生产线未能及时补充产能,所以选择代工。
这个理由看似合理,实则是巨大的败笔。
因为忽视了品牌本身的属性,在销量增长面前,企业家是需要有定力的,要明白什么才是自己的核心资产。
在2024年因宗庆后去逝掀起的舆论狂潮中,娃哈哈的销售量急剧增长,但这种突如其来的增长,对企业其实是一件坏事。
因为舆论的高关注,是短期现象,不是长久的,更不能持续。
企业这时会陷入两难,如果加大产能投资,则会在舆论狂潮后出现巨大的产线闲置,不加大产能,那么,当下的需求无法满足。
我认为,这也是导致2024年娃哈哈选择代工厂的原因之一。
但理智的企业家,不应该被非正常的销售上涨迷惑双眼。宗馥莉显然没有做到,她发现“形势大好”后,便开启了企业营销动员会,希望趁这个时间点把过去失去的市场份额夺回来。
代工模式,对于这一目标来说,就是一个必然选择了。
另一个因素,可能就与宗庆后离开后的企业内部纠纷有关系了。
如前所述,娃哈哈找代工厂原因之一,是自己关停了十几家分厂。而据娃哈哈员工介绍,关停的生产线大量涉及与娃哈哈老臣杜建英有关的分厂。据相关资料显示,杜建英,于1991年加盟娃哈哈集团,曾任娃哈哈集团党委书记,是核心管理团队成员。
这些被关闭的分厂有一个共同点:虽由宗馥莉担任董事长,但在股东或董事中,有杜建英的身影。如,深圳娃哈哈荣泰实业有限公司、衢州娃哈哈启力饮料有限公司共同的大股东“广元金信投资有限公司”,宗馥莉持股60%,杜建英持股40%;徐州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的股东红安永盛投资有限公司,杜建英持股62%。
显然,多地工厂停产,一部分原因是公司业务调整,另一部分,则很可能是娃哈哈股东间的纠纷导致。近期流传出的,关于山西娃哈哈乳品公司停产事件的工作安排方案中,也提到“因股东争议问题”。
可以说,宗庆后留下的企业帝国,始终埋藏着家族股权争斗的雷。
宗馥莉控股九成以上的宏胜集团,才是彻底由她掌握的资产,其“宏胜化”的决策,不得不让外人猜测,这是对原有分散股权、家族股权的一次清理。
究其责任,可能还是要追到宗老爷子头上,因为他没有将娃哈哈打造成一个产权明晰、决策主体清晰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他在的时候,权威尚可以压住各方,现在不在了,这些问题的爆发,就会导致企业领头人短视化。
股权纠葛、销售突然上涨等短期利益,都会影响企业家的决策,有可能冲昏了企业领导人的头脑,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从而对品牌的长期价值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品牌重建,漫长且艰难
某种程度来说,代工这种模式,不适合于瓶装水这种产品的品牌调性,应该严格禁止。
不要以为,这是小事,犯下如此错误,对娃哈哈来说,是沉重一击。
更让人游戏的是,偌大一个娃哈哈,居然没有谁能阻止这一错误决策。
宗馥莉做出这一决策时的随意性,不由得让人担心其掌舵能力,担心她在商场上的历练不足,更担心她其背后整个团队的专业性。
过往宗庆后是一人撑起一个娃哈哈,事无巨细,全部由宗亲自决策。
显然,作为新一代的企二代,难有这种精力和掌控力,这就需要建立自己强大的班底了,但这个事件,也说明娃哈哈这个经营班子,远不成熟。
在消费品这个赛道上,成功的企业凤毛麟角,进入消费者心智难,可是一旦进入了,别的企业要杀进来难,怕就怕消费者心智被破坏,因为破坏后,企业要垮也是极快的。
一个好的现代化的企业,必然是建立在产权清晰,决策机制明确的基础上。
从当下来看,娃哈哈似乎还陷入宗庆后离开后的巨大震荡之中,理顺这些关系,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但不管如何,企业家的使命就是服务好消费者,但愿在这个理顺的过程中,宗馥莉依然能够将娃哈哈这块金字招牌保护好。
祝福娃哈哈,希望这个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消费品品牌,能基业长青,能坚持下去,不断壮大。
下一篇:为啥中国寺庙挤满了磕头的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