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从位于泸州市泸县玉蟾街道北郊的九曲河上开始。这座长约4千米的河道上,一座横跨在泸州至隆昌的古驿道之上的龙脑桥颇为壮观。
“要了解泸县的龙桥历史,要从龙脑桥开始。”5月15日,记者跟随泸县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徐朝刚一起,探访泸县龙桥文化。
截至目前,泸县境内已探明龙桥共计181座,这些龙桥星罗棋布于各乡镇(街道),构成了庞大的龙桥群。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脑桥,被誉为中国最大的龙雕石板梁桥。其建造年代可追溯至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当地发现最早的龙桥之一。
泸县龙脑桥。泸县县委宣传部提供据当地史料记载,当时在官方支持下,以张姓、何姓为主的乡人发起捐资修建。桥中间的八桥墩从北到南,依次雕刻着麒麟、青狮、四龙、白象和麒麟等瑞兽,依次并排,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龙雕口内70多千克的宝珠,运用镂空的技法,在口内滚动自如,妙趣横生。
“古人建造龙桥,最初是为了祈求平安,期望借助瑞兽的力量达到安澜平波、桥梁永固的目的。”过去20余年,徐朝刚走访了大部分泸县龙桥,在他看来,古人将信仰和寄托雕刻为逼真且极具艺术性的实物,巧妙地将桥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几乎在每一座龙桥上,都能找到其想要传达的美好寓意:从龙的起源、龙图腾的演变,到中华龙脉的发展,都能在龙桥的雕刻中找到踪迹。例如,龙生九子中的每个雕刻都神色各异。
泸县龙桥,大多数是石板梁桥。平桥的所有构件不用榫卯衔接,都是利用石块自身重量垒砌。在桥墩的石条之间,除了不开凿榫卯外,也没用糯米浆或石灰浆之类的物质粘接填充。
位于泸县兆雅镇永和村的永济桥,则较为特殊,为石拱大桥,呈东北——西南走向,横跨于永济溪上。该桥原有龙形圆雕五尊,现有损毁。桥东北端东侧有一通四柱三开间石质仿木结构碑和一通直碑并列,坐东北向西南。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泸县永济桥。“并非所有的龙桥都有龙雕。”徐朝刚告诉记者,还有部分桥雕刻有其他兽类、鸟类。“精美的桥梁石刻艺术,在全国古桥中,确实罕见。”徐朝刚说。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龙桥文化,同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泸县打造了龙桥文化生态园,建造起九龙石牌坊、亲水码头、牌坊广场等景观。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泸县积极探索龙桥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一方面,加大对龙桥文化的保护力度,投入资金对龙桥等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和维护,确保其历史风貌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充分挖掘龙桥文化内涵,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文旅产品。例如,以龙桥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将龙桥的元素融入饰品、文具、玩具等日常用品中,深受游客喜爱;举办与龙桥文化相关的节庆活动,如舞龙表演、龙文化研讨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参与,进一步提升了泸县龙桥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