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要求盲人“睁眼刷脸” 有违以人为本的初衷
□马玉宝
据央视网报道,江苏扬州的一位盲人管先生在某运营商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时,因眼部存在肉眼可辨的残疾,无法做到睁眼刷脸。然而,营业厅却以“相关规定”为由,要求其刷脸验证身份。无奈之下,管先生只能以亲属的名义开通手机卡。
要求盲人“睁眼刷脸”认证,此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在于其表面明显的“反常识”,和服务企业对所谓“规定”的机械执行,更在于这与“技术发展以人为本”的初衷并不相符。形式和教条的背后,其实是对特殊人群正常生活需求的忽视,这也提示我们,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多数人的普惠,不能成为少数人的不便。
事实上,电信运营商要求只能刷脸来验身份,本身就是违规。我国法律规定,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是“非必要不刷脸”。下月将施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也明确,“非必要不得将‘刷脸’作为唯一验证方式”,还针对残疾人和老年人增加相关规定,即“处理残疾人、老年人人脸信息时,必须遵循最小必要原则”。
人脸识别技术确实大大提高了身份验证效率和准确性,但这绝不是“唯一”的选项,更不是企业拒绝优化改进用户体验的借口。在记者的调查中可以发现,事发地附近的其他营业厅就提供了针对残疾人的办理方式——可持本人残疾证,只需拍照片留档,无须人脸识别。不近情理,甚至荒唐的背后,其实是对规定的理解、对机制的设置出了问题。
我们生活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对某些技术的过度依赖,在一些特殊情境里,对某些特殊人群是不适用的。当下,无论是相关部门推动的ATM取款机、自助售卖机、登机值机设备、无人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还是手机应用的适老化匹配,其实都是为了鼓励他们更多、更好地参与进来,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打造“门槛更低,覆盖面更广、更加便利、更加普及”的数字体验,是大势所趋,也是为所当为。
没有温度的科技,向来是走不远的。不让特殊人群“掉队”,体现的是数字化时代下的人文关怀,这是科技发展的应有之义。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陷入技术为本的误区,而忽视了“人”才是一切技术进步的目的。面对数字世界,也不能只有一种固化的模式,单调地去应对,而应该鼓励多样化的选择,多措并举提升特殊群体对于数字化的适应程度,确保技术的普及能够真正惠及每一个人,让数字技术的普及使用更加包容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