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晶
一个民族若不珍视她的古典作品,那么这个民族就完了。这是叔本华对其时代的思想状况所发的感慨。
无须说,《老子》或称《道德经》这部作品,就是人类意义上的古典作品,而不仅仅是华夏民族的古典。德国汉学家汉斯-格奥尔格·梅勒在谈到这部古典作品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时,曾斩钉截铁地说道:“不能把它拿来和《圣经》《古兰经》、柏拉图著作等进行比较。《道德经》是高高在上的……它的关联性,并不囿于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它所讨论的主题,是具有全球性重要意义的。”我完全赞同梅勒的说法,因为《老子》的确有这样的本事:这是一部在科学的时代需要阅读的智慧之书。
一部超越时空的文本
海德格尔在分析一首名为《冬夜》的诗时,曾自言自语说,一首诗的真正伟大在于,它能够掩盖诗人这个人和诗人的名字。这是就哲学意义而言的,因为任何堪称伟大的诗篇都是智者对人类存在本质与普遍经验的艺术表达。
我们所探索的《老子》五千余言,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诗篇,一部超越时空的文本。首先,我们所熟悉的“时代”“民族”“国家”这些观念,在这一文本面前失去了全部的解释力。其次,我们用于辅助探索的语言工具,诸如“哲学”“科学”“本体”“理念”等,它们的普遍性帮助我们看清了许多内在于文本的思想和精神,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这些工具的有限性。只有“道”才是真正的普遍,因为它是真正自足的;而说它是自足的,是因为它超越了狭义上的人类的心智结构而成为宇宙自身的心灵。
请允许我再重复一下本书的一个观点:虽然老子本人生活于具体的时空当中,但他的思考却是超越时代的普遍而永恒的真理,因而任何从诸如时代、身份等视角进行的《老子》文本解释,都完全无法触及老子思想的真谛。毋宁说,如何从各自的历史境遇出发,将老子思想非历史的普遍性揭示出来,这才是后世解释者应当面对的问题,我们不可本末倒置。
那些旅途中相遇的哲人
老子思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更不是有待后人继承的文化遗产,而是对我们置身其中的宇宙运作规律的揭示。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思想就是宇宙自身的心灵,是我们观察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宇宙的眼睛。
回忆一下我们旅途中相遇的哲人,在我们感到迷茫时,他们都说了什么:韩非子言“道者,万物之所然也”,孔子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叔本华言“世界是我的表象”——现在我们已经明白,困扰现代哲学家的那个“意识”何以产生的问题,就是困扰科学家的“物质”何以产生的问题。二者其实是一个问题:它们彼此互为镜像,借着对方的眼睛打量着自己。
回忆一下在我们旅途中现身的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爱丁顿、薛定谔、玻尔等科学家在面对宇宙时的迷茫与惊奇,回忆一下他们的伟大智力创造和深刻的思想——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他们的存在自身就是“道”存在的证明,就是“道”自身的显现;当他们在开口说话时,我们要毫不犹豫地认为,那就是“道”在开口说话。
这些人是我们旅途的同路人,更是我们的指津者。因此,在旅途中,我努力做的一件事就是尽可能让他们“现身说法”,将他们具有高度清晰认知的语言和文字以直接引述的方式呈现出来。无须说,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的说法会极大提高我们的自信,帮助我们去接近老子思想的奥义。
我们所知的宇宙,由我们相遇的这些哲人点亮;我们所不知的宇宙,将由未来的哲人继续点亮。这是文明演进的真正道路。道,从未远离人们而去——还有比我们阅读的这部《老子》文本更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吗?其实,“道”就在你的身上,我们都是同路人。
一种更底层意义上的万有理论
那就让我们感谢下本书中出场的同路人和指津者吧。尤其要致以特别敬意的是叔本华。他将自然科学与哲学,或者说将物理学与形而上学建构为一体的智慧结晶。通过叔本华的眼睛,我看到了老子思想的核心正是科学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的统一,是一种更底层意义上的万有理论。
事实上,这种集科学属性与哲学属性于一体的宇宙哲学,才是老子思想具有超越时空属性的根本原因。至于后世人们所关注的治身理国思想,也就是老子思想中的生命哲学与政治哲学,正因为有着这种宇宙哲学的基础才同样获得了普遍的意义。叔本华的智慧和热情成为我阅读《老子》的向导,而在老子思想的照明下,叔本华思想的斑斓也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我在本书中虽然不时会陷入冥思苦想,以将途中风光旖旎之处标示出来,但目力所不及之处尚不知凡几,不时有前人“虽穷神知化不能极其妙,探赜索隐不能尽其微”(《周髀算经序》)的感叹。因此,我在本书中使用的所有语词和概念,无非是指路的工具,明哲的各位朋友当不会陷入它们的迷雾当中。
(作者为东京大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上一篇:以知促干,蓄势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