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杯
2015年6月,邳州市新河镇陈滩村实施宅基地退耕工程,九座掩埋千年的墓葬因而重现天日,这就是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煎药庙西晋墓地。难能可贵的是,煎药庙西晋墓地是目前发现的全国唯一没有被盗扰过的西晋贵族墓葬群,历史信息极为完整丰富,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两件珍贵的鹦鹉螺杯。
鹦鹉螺是头足纲、鹦鹉螺科的海洋软体动物的通称,其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有趣的是,中国近海并不产鹦鹉螺,它们主要分布在南太平洋的珊瑚礁水域。鹦鹉螺杯以鹦鹉螺壳为原材料制成,外形呈耳杯状,杯口及主体中间皆包铜片,铜片外施鎏金。上半部镶有圆形铜泡,外壁有黑红相间的彩绘装饰。从外表看,杯子的旋尖处弯向器口,仿佛一只鹦鹉转过头来梳理自己的羽毛,又似将头插入翅中酣睡。
作为典型的舶来品,邳州出土的鹦鹉螺杯被考古专家认作是海上丝绸之路辐射到江苏腹地的珍贵见证。早在1965年,南京象山东晋王兴之夫妇的墓中曾出土过一件鹦鹉螺杯,但没有彩绘。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出土的这两件鹦鹉螺杯是全国第二次发现这种文物,并且年代更早,殊为难得。
海丝贸易的繁忙,也让鹦鹉螺杯出现在三国以来的文献、诗词中。东吴万震《南州异物志》中写道:“扶南海有大螺,如瓯,从边直旁截破,因成杯形,或合而用之,螺体蜿蛇委曲,酒在内自注,倾覆终不尽,以伺误相罚为乐”;唐代大诗人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更是道尽了鹦鹉螺杯的精妙之处。
如今,文物工作者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清楚地看到,鹦鹉螺杯内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空腔,空腔之间通过大小不同的孔洞连接,彼此有一小孔相通。所以,酒注入其中时,可以注满每个隔层,饮酒时却不能一饮而尽,足以为饮酒者助兴添趣。在展厅内,邳州博物馆专门制作了鹦鹉螺杯360度的全景展示触摸屏,向观众介绍鹦鹉螺杯“饮之不尽”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