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在历史性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与会各方通过了《中国-拉共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引起全球南方乃至世界范围的关注。巴西总统卢拉表示,《北京宣言》是对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鼓舞,“让人看到希望”,显示出“像中国这样具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正在思考如何为最贫困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巴西知名媒体人里奥纳多·阿图奇也表示,《北京宣言》使拉丁美洲迎来了一个重塑未来的历史性窗口期,它象征着“一个崛起于帝国主义秩序崩塌的时代尽头,以公平、尊重和民族自决为基础重塑国际关系的新世界”。
为什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朋友对《北京宣言》报以如此热烈的掌声?答案要从宣言中去寻找。在这份2600余字的文本中,有19处提到“发展”、18处提到“合作”、8处提到“公平”“公正”或“平等”,这些关键词背后何尝不是一次价值观的共鸣,它们既是中拉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也是双方在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携手共进的理由。全球南方国家在当下最渴望发出、最希望被听到、最期待去实现的时代心声,由《北京宣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北京宣言》是全球南方对构建一个更公正世界的宣言书,值得所有想要了解全球南方的人去仔仔细细阅读。它传达出和平的理念,认同遵守国际法和促进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重要性,支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冲突;它体现着全球南方的担当,强调全球经济治理必须回应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重申支持公平、透明和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它洋溢着合作的热情,愿加强政府间交流,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能源转型、减贫等领域交流互鉴;它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倡导建设和平世界,推动普惠包容、互利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这是一份引领时代的宣言,体现了中拉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历史主动性回应时代的自觉。
从一个细节不难看出《北京宣言》所代表的价值理念,那就是宣言中提到的海地问题。作为第一个宣布独立的拉美国家,海地因长期受到军事占领和外部干涉而命运多舛,海地人民经受的苦难令人同情。即便海地尚未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拉《北京宣言》仍承诺与国际社会和联合国共同努力,通过全面发展方式,协助海地重建安全环境。这种通过“全面发展”来化解社会矛盾的方式,不仅是针对海地问题的具体解决思路,更体现了一种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为其他面临类似发展与安全挑战的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在当今国际社会中,许多地区冲突和不稳定现象的根源往往与发展滞后密切相关,从对海地问题的看法中不难感受到《北京宣言》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中拉交往合作在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过程中具有独特代表性。同为遭受过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拉共体国家在实现独立自主和发展振兴上有着天然的共同愿景。从贸易额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到钱凯港的投入使用,从《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7)》的制定到“五大工程”的出台……如今中拉间建立起立体式深度合作网络并取得累累硕果恰恰证明了,摆脱霸权主导的依附性发展陷阱,全球南方国家通过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一样可以走出一条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发展振兴之路。
《北京宣言》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正如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的,“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都是全球南方重要成员,独立自主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发展振兴是我们的天然权利,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追求”。未来中拉将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维护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拉合作之树将更加洋溢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