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曾以煤炭产业为主的阜新市,如今也“玩”起了高科技。图为奥瑞思智能科技(阜新)有限公司的无人机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张铭哲 摄 “阜吉享”政策直通专区工作人员正耐心为办事人员服务。 本报记者 张铭哲 摄本报记者 田甜 张铭哲
引子
前不久,2025辽宁省铸锻行业暨东北三省一区铸造行业年会在阜新市召开,来自省内外120余家企业300余名代表、行业专家齐聚阜新,通过现场“把脉”,头脑风暴,为阜新铸造业乃至工业领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注智赋能。
这是阜新实施新型工业化暨工业倍增行动的具体举措之一,通过为参会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为阜新工业提质增量作贡献。
阜新,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多年来始终把产业转型作为核心任务,打破“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桎梏,持续推进新能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四个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如今,以煤炭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扭转,煤炭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32.4%下降到1.87%,四个优势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70%。
决胜之年,阜新市凭借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锚定目标任务发起冲锋。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全省第2,增加值增幅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实现良好开局,为冲刺“双过半”、夺取“全年胜”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摆脱“资源依赖”和“恋矿情结”,走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经济量质齐升的发展路径?阜新市正在用行动作答。
说干就干 思想破冰转战新赛道
立夏时节,走进国家电投阜新彰武五峰300兆瓦风电项目建设现场,满眼尽是起重机巨臂高擎、工程车穿梭忙碌的场景。伴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风机叶轮缓缓上升,在110米高空之上与机舱实现精准对接。
此前,针对持续的大风天气、道路冻融翻浆等问题,项目团队对关键步骤进行反复推演,确保了吊装作业的紧密衔接和高效协同。
国家电投阜新风火储热融合基地项目作为我省首个煤电和新能源实质性联营项目,将通过清洁能源与传统火电融合互补,有效对冲消除单一能源劣势。这一项目落地阜新,映射出转型之城的发展新脉动。
从“一煤独大”到“四柱擎天”,阜新开启了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锚定“双碳”战略机遇,将松辽清洁能源带的地理禀赋转化为发展势能,推动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
阜新,曾经历“煤电之城”的辉煌,亦遭遇资源枯竭的落寞。置身于此,最令人感触的,莫过于为了发展不断求新求变的积极探索,以及为达成目标持续发力的坚韧不拔。
以思想的活跃,激发行动的活跃,推动经济的活跃——循着这样的路径,阜新跳出既有格局,立足自身资源与产业基础,从多个维度和深度挖掘产业潜力。
加强顶层设计,将新型工业化暨工业倍增攻坚行动列为全市“十项攻坚”行动中。创新实施“三调度”工作机制,通过单月调度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双月调度园区发展和企业运行、市委主要领导点调,确保倍增计划序时推进。加强对工业企业的工作指导,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难点问题,加快项目投产达效。加大总部争取工作力度,帮助企业增加订单。做好规模以下企业营业收入摸底工作,持续更新“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同时,积极落实省、市“小升规”奖励政策,调动企业升规积极性。阜新德尔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阜新力劲北方机械有限公司、奥瑞思智能科技(阜新)有限公司等一个个优质企业茁壮成长,活力迸发。
因地施策,重塑产业发展格局。今年,阜新梳理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煤矸石综合利用、数字与低空经济等10个产业集群,对产业的统筹规划、企业运行、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进行全方位研究部署,一批批产业项目“破土而出”,加速推进。
在今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启动仪式上,作为陆上风电产业集群建设的代表性项目,三一重能(阜新)智能制造产业园的落地便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在阜新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推动下,该项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落地阜新。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包含风力发电机制造产线、风电主机智能制造产线、老旧风机回收再制造等项目。
“我们选择扎根阜新长期发展,看中的是当地丰富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以及阜新的发展潜能和对于未来的规划设计。”三一重能新能源投资公司总经理周龙向记者展示阜新市风电产业链图谱,密密麻麻的一张图将阜新市风电产业群连接成链,能够直观地看出阜新拥有整机生产、主机部件、叶片、塔筒、电气设备制造、老旧风电设备循环再利用、储能系统等较为完备的风电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为合理,阜新为每个园区严格限定3个及以下的主导产业,同类企业按“互补共生”原则选址、规划、发展,避免同质化内耗,提升整体竞争力。以辽宁阜新氟产业开发区为例,含氟农药、医药及新材料三大产业链构成精准招商坐标,众辉生物、达得利化工、德施普等链上企业呈梯次布局,产业链不断做强做优。如今全球每10瓶杀菌剂中,就有4瓶的“基因”源自阜新。
一系列积极的谋划,创新的招法,让阜新转型动力充沛,未来发展可期。
敢闯敢干 成果导向激发新活力
产业,城市经济的命脉。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看规模结构,更要重质量效益。在点多、面广、任务重的发展局面下,唯有坚持成果导向,发现问题,整合资源,谋划路径,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美好愿景变成发展实景。
工业要倍增,产业必扩容。阜新提出的招法之一,就是眼光向外积极争取,持续开展“跑总部、争排产、促合作”,帮助企业增加订单。
阜新共有34家总部在外的规模以上企业,这些企业贡献了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近1/3。为了让这些“根系在外”的企业在阜新扎根更深、贡献更大,阜新主动“跑出去”。
在阜新双汇禽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熟练地配合着生产线节奏,完成分割、包装等工作。“多亏了市里的积极协调,我们今年额外争取到8000万元的排产计划。”基地总经理李鹏站在忙碌的生产线旁介绍,“现在所有生产线都开足马力,保障市场供应。”
今年以来,阜新市主要领导带队、市县两级联动,带着阜新的产业优势、政策诚意,叩开一家家企业总部的大门。截至目前,共为双汇禽业、大金重工等14家企业争取新增排产7.5亿元。
产业扩容只是基础,提质升级的后半篇文章已在书写。阜新在与企业总部的洽谈中,积极布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等长期合作规划,为企业能够持续释放产能打下基础。
再将目光从域外拉回本地,推动企业稳产增产,阜新始终不遗余力。持续抓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壮大体量,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态势,一策一企做好分析研判;关注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壮大规模、扩能升规,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小升规”企业培育是重要抓手。阜新精心设计“成长礼包”,在省级奖励基础上,再给予市级配套奖励的专项政策,叠加精准的服务指导,给中小企业加装 “跃迁加速器”。去年全市有43家企业成功“升规入统”。
辽宁正扬电缆集团就“吃”到了这一红利,总经理耿建力手指划过公司生产的电缆成品,信心十足地说:“去年升规后,市里的政策指导和主动对接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现在企业订单激增,今年产值有望突破5000万元。”这家2021年才落地阜新的企业,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已在东北地区电缆市场站稳脚跟。
关注眼下经济扩容,也关注未来项目储备。盘活闲置资产,通过少投入多产出的方式,阜新正积极为未来发展储备能量。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阜新市迎宾馆,曾是阜新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近年来,由于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等问题,贡献度持续下降。
迎宾馆南侧有约37亩的闲置空地,盘活这一资源,将“无中生有”释放新价值。
反复论证中,阜新市提出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破题思路。在阜新市国资委统筹推动下,阜勤(集团)有限公司、阜新市国有资本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与阜新市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共同建设高品质商用住房,打造集酒店、商用住宅、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社区,让这一城市地标再续辉煌。
“过去多是‘单打独斗’,资源难以高效利用。通过这样的创新尝试,必然会提高企业的发展活力和营收能力。”阜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志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干就干好 主动作为展现新气象
要将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转化为实际成果,离不开各级干部员工的主动作为,扎实作风。为夺取三年行动的最终胜利,阜新积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行动起来,从“要我干”到“干得好”,从“等靠要”到“争闯试”,从“守摊子”到“拓路子”,提升服务效能,助力城市发展。
“过去是等着文件下来再动作,现在是政策还没出台就先准备。”阜新市工信局工作人员这样描述目前的工作状态。
今年,国家加力支持“两重”建设,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敏锐捕捉到了这一“风向”,在国家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政策出台前,阜新市发改、工信部门就组成“先遣队”,开展“淘金行动”,在全市企业中筛选出42个具有设备更新潜力项目,逐个上门评估指导,为其中9个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手把手”指导,助其申报国家级项目。这种超前谋划、精准服务的工作方式,让龙田年产1500吨氟代芳香环项目、德施普氟树脂新材料升级项目等6个项目脱颖而出,成功纳入省重点推荐项目库,入库项目数量全省排名第3位。
敏锐的机遇意识,同样让阜新在区域合作中抢占先机。借助辽宁工信“夯基服务”试点东风,阜新企业站上了更大舞台。在最近举办的“辽苏对接会”上,氟化工开发区的精彩推介赢得阵阵掌声,众辉生物公司也作为我省精细化工产业代表分享经验,让阜新有机会展示自身产业的独特优势,为两地产业合作打开新局面。国核碳纤维等10个项目入选全省万亿级产业基地项目名录,数量位居全省第五。
有工作方法,还要增加工作本领。为了更好为企业服务,“工信讲坛”成为干部们期待的“充电站”。这里没有照本宣科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针对AI工业应用、精细化工趋势等前沿话题的头脑风暴。一位90后干部分享道:“上次学到的产业现状分析,第二天就用在了企业调研中。现在去企业走访,更能说到点子上,解决问题也更有底气了。”这种“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良性循环,正在锻造一支懂产业、会服务的新型干部队伍。
一项项干出来的成果,同样激发了阜新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在阜新各机关单位,“四式”工作机制正在全面推行:融入式、沉浸式、跟进式、贯通式的工作方法,让现场办公、包联企业成为阜新干部熟悉的工作方式,也让干部们对企业的需求把握得更准,服务也更有针对性。同时,各相关职能部门也扎实开展惠企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舒心环境。
如今,走进阜新各产业园区,企业工作人员脸上的笑意更浓了。“现在的办事速度就像坐上了高铁。”一位企业工作人员如是说,归功于“多评合一”改革,以往需要多头奔波的环境影响、水土保持等多项评估,如今通过《阜新市产业园区“多评合一”管理办法》实现了“一站式”办理。企业只需共享园区统一评估结果,就能节省30%的费用,压缩40%的审批时间,为项目落地按下“加速键”。
为了让政策更加精准触达企业,资源一站集成,针对企业在资料整理、提交审核、申报享受等环节的隐形成本问题,阜新上线“阜吉享”平台,录入32个部门186条政策,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惠企政策全流程网办,并同步建立“免申即享”机制。通过“一张网”推动惠企政策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快速兑现,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创造发展契机,拥有发展魄力,营造发展环境。沐浴着暖阳,一座转型之城正奋力“生长”。
下一篇:我国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