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如果你平时喜欢喝酸奶,想必对乳酸菌等益生菌并不陌生。实际上,它们只是肠道中庞大微生物群的一小部分。早在人类诞生前,这些微生物便与我们的祖先携手进化,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共生联盟。它们不仅协助消化食物,更在免疫系统塑造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些微生物通过释放各类分子与宿主“对话”,调控免疫细胞的生长与功能。但一个核心谜题始终未解:在如此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中,宿主能否在“茫茫菌海”中选择性识别并“因材施教”呢?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钱友存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宋昕阳研究组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揭示了一种宿主与肠道菌群互作的新机制。2025年5月14日晚,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研究团队发现小鼠肠道上皮细胞会分泌一种“智能识别器”APOL9蛋白(在人类中对应的是APOL2),这种蛋白能够精准识别常见的肠道细菌——拟杆菌目,如同“扫描仪读取条形码”一般,专门识别其细胞膜上的特殊脂质“标记”。
令人惊奇的是,APOL9并不直接杀菌,而是促使细菌释放大量纳米级“信息胶囊”,即外膜囊泡,作为与机体沟通的信使。树突状细胞捕获外膜囊泡后会推动一类特殊免疫细胞的发育,从而显著提升肠道对有害菌的防御能力。
这一发现刷新了我们对肠道菌群管理的传统认知,机体不仅能通过广谱抗菌机制维持平衡,还具备“定点沟通”的能力。APOL9如同一位训练有素的“细菌外交官”,与特定细菌建立精细化合作,助力维持肠道免疫稳态。
我们的肠道每天都在上演一场涉及10万亿微生物的“权力游戏”,而这项研究让我们得以一探机体在这场微生态博弈中的智慧与策略。
钱友存研究员表示,未来计划进一步探索人类APOL2蛋白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调控这一通路增强肠道免疫屏障。
原标题:《上海科学家首次揭示“细菌外交官”助力肠道“免疫和平”新机制》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