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刘江执导的当代国安反间谍剧《绝密较量》是一部以艺术形式致敬国安英雄,将国家安全具象化的佳作。该剧以核能技术安全为切口,展现新时代国安战士与境外势力的较量。作品不仅以硬核科技元素、复杂人性刻画和悬疑叙事实现了谍战剧的类型升级,同时将国家安全教育融于强情节故事,引发观众对国家安全的切身思考。
传统谍战剧多依托潜伏暗战、密码破译制造冲突,而《绝密较量》将战场移至当下,以科技手段与心理博弈为核心,构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立体攻防战。剧中,国安战士杨光、黎剑、田子薇的破局之法,建立在对大数据追踪、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上。比如境外间谍通过假身份证租车、银行洗钱等手段渗透,国安人员则以声纹比对锁定嫌疑人、天网无缝追踪账号、用钢笔摄像头收集证据,展现了“以技制技”的博弈逻辑。
《绝密较量》在人物塑造上赋予三层逻辑,即表层职业身份、隐藏间谍身份与未被揭示的终极身份,形成“谍中谍”的复杂格局。赵亚苧作为游走于灰色地带的神秘人物,其模糊身份成为剧情的重要戏剧张力。比如她与杨光的电梯对峙中,两人皆戴墨镜,视觉构图暗示彼此身份的不可知性;赵亚苧占据画面主导位,杨光偏居一侧,暗喻攻守之势的瞬息万变。而赵亚苧在干扰国安行动与祭拜孙教授时流露的矛盾情感,为后续剧情埋下悬疑伏笔。剧中反派也不是工具化的“恶人”,而是拥有缜密思维与战略部署的强劲对手。境外势力通过情感渗透、技术操控直击国安战士的情感弱点和人性软肋,比如间谍伪装成酒店服务员投毒、利用网恋窃取机密等,深刻揭示了当代间谍战手段的隐蔽性、技术的先进性和危害的破坏性。敌我双方的侦查与反侦察贯穿全剧,杨光与黎剑在追踪间谍的同时亦被反向追踪,形成了势均力敌的绝密较量。案件盘根错节,真相深埋于表象之下。这种对复杂性的真实刻画,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国安斗争的惊心动魄。
《绝密较量》还以现实案例为蓝本,重构观众对国家安全威胁的认知。创作者将主战场设定为CBD写字楼、科研实验室、国际会议等现代场景,表现间谍伪装成商人、作家甚至环保主义者进行渗透的过程。正如导演刘江所说:“间谍事件远非天边的事,而是近在眼前。”这种叙事策略成功将国家安全从宏大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个体危机,通过强情节故事打破了国安工作的神秘感。
从《黎明之前》展现的谍海浮沉与人性挣扎,到《誓言今生》铺陈的跨时代信仰博弈,再到《绝密较量》聚焦的科技暗战与数字攻防,刘江导演用三部曲式的创作实践,系统性地完成了对谍战剧的类型探索。这一演进历程表明:谍战剧的升级不仅是拍摄技术的迭代更新,更是创作主体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和深情回应。《绝密较量》通过科技元素的深度融入、叙事节奏的精准把控以及类型边界的创新拓展,实现了谍战剧创作范式创新。一方面,该剧将硬核科技与悬疑叙事深度融合,开创了“科技谍战”新范式。网络技术科凭借网络技术屡建奇功,检查行动科协同作战,展现了现代国安体系的精密协作。剧中“剑藏于盾,以盾示人”的隐喻,揭示了当代国安斗争不仅是勇气较量,更是科技与智慧的巅峰对决。另一方面,该剧跳脱了传统谍战剧的“斗智烧脑”套路,以职场剧的写实笔触、生活剧的情感逻辑重塑类型气质。剧中塑造的杨光与黎剑两位国安战士形象,成功突破了传统英雄叙事的框架,展现出立体丰满的人物特质。
优秀谍战剧需打通历史与当下的认知通道。《绝密较量》以强情节包裹硬核科技,用现代谍战故事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安教育公开课。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刚刚过去,《绝密较量》提醒我们:新时代的国家安全防线,由无数个“杨光”以科技利剑守卫。而每个公民的警惕与参与,才是抵御危险暗流的最强盾牌。
(作者:刘倩系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讲师,田维钢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