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胡宗仁 文/摄 通讯员 雷俊 王佳俊 郑晓佳
5月9日,记者来到浙江渴可速饮品有限公司,看见该公司的仓库里整齐堆放着一箱箱新生产的紫山药饮料。“这批2000多箱山药饮料,是在5月7日生产的。”一旁的开化县林山乡菖蒲村党支部书记江旭升介绍,经过2年多时间的研发,他们终于在今年4月29日加工出第一批500箱山药饮料,产品一经推出便广受市场欢迎。
江旭升相告,这款新产品的技术支持单位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市农林科学院,正因为有科研团队的科技支撑,这才实现了山药饮料的成功上市。今年,菖蒲村已与浙江渴可速饮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生产6000多箱山药饮料,并陆续供应开化县、杭州市等地的一些酒店。
一个山药,兴起一方共富产业。这是我市以新优山药品种推动产业链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芯”动力的一个缩影。
“为了选育出一个山药新品种,我们花费了10年。”市农林科学院山药团队负责人余文慧告诉记者,今年4月浙江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审议通过了22个品种的认定。其中,由市农林科学院选育的“衢糯蓣1号”山药品种荣登榜单。这是衢州市首个自主选育并通过浙江省认定的山药新品种,填补了衢州市在薯蓣科作物培育领域的空白。
那么,市农林科学院山药团队又是如何进行核心技术攻关的?
种业被誉为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可改变世界。“浙江种植的山药以地方品种为主,存在种薯贮藏困难、品种退化、用种量大和采收费工等问题,为了改变此局面,科研团队开展了山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余文慧说。
早在2011年,市农林科学院就引进国内外优异的山药种质资源,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和功能性营养成分鉴定,筛选优良种质,并建立山药资源圃。经过几年的筛选,该科研团队于2015年在衢州市山药农家种中选择了4个变异单株,进行选育。2016年,他们将每个变异株种植了10株,进行株行鉴定,发现变异单株遗传稳定。之后,他们在每个株行中选择产量最高的留种。
余文慧介绍,在选育过程中,科研团队又进行3年株系鉴定、2年品比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最终筛选出抗病和产量表现突出的优异山药新品种——“衢糯蓣1号”。
实践证明,该品种主要优点是,生长势旺,生育期适宜,食味品质佳,产量高。2021年至2022年,该科研团队在衢州、金华、台州和温州组织开展了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1994.4公斤,比对照(即与别的山药品种对比)增17.6%; 2023年又进行生产试验,鲜薯亩产2135.6公斤,比对照增11.0%。
“我们是一边选育新品种,一边进行山药的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余文慧说。
2020年,他们在指导衢江区岭洋乡农户种植山药时发现,该基地种植的山药因发生炭疽病,导致减产40%。对此,在选育新品种时,他们发现一定要选育抗病表现突出的品种。经过多次鉴定表明,“衢糯蓣1号”对山药炭疽病表现为中抗。
山药炭疽病问题解决了,而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种薯贮藏困难的难题。余文慧说,一般的山药,在采收后,贮藏10天就容易腐烂。针对此问题,他们就到江苏省农科院“取经”,利用薯种安全越冬贮藏技术,通过开展不同贮藏温度和不同高温愈合试验,经过2年的摸索才给予解决,并且还将山药腐烂率由60%降低到10%以内。
浙江山地或者丘陵缓坡地,部分土壤粘性重,影响了山药的大规模生产。这个“瓶颈”又怎样去破解?山药的定向栽培技术就能解决此问题。“利用定向栽培技术,山药是沿着横向生长的,其好处是便于山药的采收,减少破损,能提高山药的商品性。”余文慧介绍,用此技术,一亩地山药平均亩产达2000公斤。
科技创新、科技服务,重点在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让一个个产业落地扎根,从而带动百姓一起迈上共富路。
“刚开始,我们种植了5亩山药,就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江旭升告诉记者,菖蒲村耕地少,山地多,先前,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曾经种过红高粱、茶叶,还养过清水鱼等,但是效果不佳。转折点在2021年:江旭升来到市农林科学院寻求良方,要求就一个——有没有啥品种是野猪不爱吃的。经过一番调研、考察,最终,菖蒲村决定发展山药产业。
2021年5月,菖蒲村从市农林科学院拿来培育好的山药苗,种了5亩。在市农林科学院科研人员的技术指导下,菖蒲村的干部精心栽培山药,获得成功。到了2021年11月山药成熟时,他们开挖山药,亩产量不错,其中有一亩地挖了3200公斤。
“现在,村里的山药产品不仅有山药面条,还有山药粉皮、山药酒、山药年糕和山药饮料等。”江旭升相告,菖蒲村的山药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100余亩,总产量达20多万公斤, 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种植,形成300亩产业带。去年,该村销售山药产品的收入约100万元。今年,该村卖山药面条、山药酒的收入已超过60万元。
目前,全市种植“衢糯蓣1号”山药品种的面积达1000亩,一个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新产业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