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人们常说,钢铁是工业之粮食,大国之筋骨。我所在的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从我刚加入实验室起,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就反复叮嘱:“不能把成果当贡果,真正为国家负责是把成果从纸面上落到大地上。”这些年,从第一次得到超级钢工业生产的工艺窗口,到第一次在工业生产条件下轧制出超级钢,再到第一次将超级钢应用于汽车制造,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也感受着把科技成果镌刻在祖国钢铁生产线上的无上荣光。
使命驱动,我们围绕国家战略重点和企业实际需求开展“靶向式”攻关。在张殿华教授指导下,我与丁敬国教授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钢铁行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研发:在热轧线上,自主开发了面向高强钢、电工钢等高端钢铁材料的高保真数字孪生模型,典型产品的厚度控制精度为±10μm,宽度偏差为0~3mm,板凸度(C25)控制偏差小于±15μm,实现了钢铁材料加工领域工业软件的原创性技术突破,成为钢铁全流程智能制造的引领者。
凝聚合力,我们在成果转化中与企业共生共长。这些年,通过有组织地校企对接,我们积极将技术落地到本钢、鞍钢、山钢、河钢、首钢等国内大型企业。围绕钢铁制造全流程,我们组建了“科学家+工程师”研发队伍,采用驻场协同办公模式,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发现生产问题、调试优化技术方案,实现了技术升级与生产运营的无缝衔接。这样的合作模式,让科研成果落地成金,让企业生产线“脱胎换骨”。最近,随着中亚首条1450mm酸轧机组正式投产,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戈壁上烙下了“中国智造”的印记。
钢铁是冰冷的,但科研热血沸腾。如今,我们正将生成式AI算法融入钢铁生产全流程,用数学模型为产线“把脉开方”。通过数字换脑、模型换代和“AI+工业控制”,建设钢铁企业创新基础设施,打造钢铁工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底座。
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产业链“卡脖子”环节,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数字钢铁人才队伍和技术创新平台,引领中国钢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钢铁智造”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邓晖 本报通讯员江盛盈采访整理)
下一篇:从舌尖到心间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