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独具特色的艺术思政新模式,推进“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和实效性。
依托艺术思政三支队伍,打造“大思政课”的“大师资”。2023年6月,学校组建了“艺术思政”协会,统揽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吸纳思政课教师、资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骨干等优秀师资作为核心成员,探索将党的创新理论等思政元素准确、巧妙、深度融入艺术展演全过程,确保“讲深”道理。以深怀育人树人化人情怀的老领导、老专家、老教授为骨干,讲述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等故事,致力“讲透”道理。以身具艺术功底和艺术特长的名师为重要支撑,结合思政主题以经典传唱、器乐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感染、触动学生心灵,力求“讲活”道理。
构建艺术思政三段机制,打造“大思政课”的“大课程”。采用“背景引入—艺术演绎—意义提升”机制,使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吸引,即通过阐释艺术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沿流、场景展示提升吸引力,揭示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升学生对作品的认可度和对价值的认同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演绎,即以深情的艺术展示提升关注度。教师通过音乐片段、肢体语言、表情眼神、形态动作等向学生传递殷殷期盼、谆谆教诲。升华,即以深刻的意义共享强化价值领悟。从理论高度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深化理论认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以艺术思政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艺术体验转化为思政素养。
用好艺术思政三大场景,打造“大思政课”的“大课堂”。将艺术思政融入思政课程、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打造“大思政课”的“大课堂”,使思政教育无处不在、全时覆盖。融入思政课程主渠道,聚焦“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教学内容和要求,打造“了解我的大学”“弘扬中国精神”“教育强国 我有担当”等专题,与课程有效对接,既拓宽思政课程形式,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融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以理想信念、人际交往、开启大学生活等为主题打造新生入学教育场景,以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技能提升等为主题打造职业生涯规划场景,以团学情、师生情、母校情等为主题打造优秀团学骨干毕业教育场景,开展学生干部毕业感恩教育、提出职场“十大能力”提升建议,引导扎根基层参与乡村振兴、筑牢廉洁自律底线。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艺术思政教育。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开设艺术思政专栏,发布艺术思政课程视频、艺术作品赏析等内容,与学生展开实时互动,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有效扩大了“艺术思政”的影响力和受益面。
借助艺术思政三大效能,完善“大思政课”的“大机制”。充分发挥艺术思政的鲜活性、共情力、感染力三大效能,不断完善“大思政课”的“大机制”。以艺术思政的鲜活形式提升“大思政课”亲和力,将课堂搬到各类场馆、山间田野中,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生活和社会气息。在“大学生团学骨干能力提升”课程中,将“艺术思政”课堂搬到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石椅羌寨,通过讲述北川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故事,生动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以艺术思政的深切情感提升“大思政课”认同力,通过艺术展演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的效果。在“文化涵养青春”课程中,通过解析音乐艺术之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艺术思政的厚实意义提升“大思政课”影响力,通过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引导学生从艺术展演中领悟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讲授“理想引领青春”课程时,通过展演不同年代青春奋斗的音乐艺术作品,启发学生深刻认识青春的价值和意义。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艺术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
(陈玉芳 张 强 康 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