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周末了,我要睡到自然醒,刷剧打游戏,彻底躺平!”这可能是很多打工人的周末计划。然而,周一早上醒来,却发现自己比上班还累,甚至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
为什么明明休息了两天,身体反而更疲惫?科学研究发现,“躺平式休息”可能才是罪魁祸首!
为什么“躺平式休息”反而让你更累?
很多人认为,休息=不动+睡觉+放纵娱乐,但科学研究表明,错误的休息方式可能加重疲劳。以下是几个常见误区:
1.睡眠≠休息,补觉可能打乱生物钟
周末狂睡10小时,周一却更困?这是因为突然改变作息会扰乱“昼夜节律”(生物钟)。我们的身体习惯规律作息,如果周末睡到中午,相当于人为制造“时差”,导致周一早上更难清醒。
2.被动娱乐(刷剧、打游戏)消耗大脑能量
刷剧、打游戏看似放松,实则让大脑持续处理信息,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和自控)仍处于活跃状态,导致“心理疲劳”。这就是为什么你刷完一部剧,反而觉得脑袋空空。
3.久躺不动,血液循环变差
躺平两天,肌肉缺乏活动,血液循环减慢,氧气供应不足,反而会让人昏昏沉沉,甚至腰酸背痛。
科学休息的3个关键方法
如何让周末的休息真正“回血”?神经科学家推荐以下3招:
1.保持作息稳定,避免“睡眠债”
工作日和周末起床时间相差不超过1小时(比如平时7点起,周末最晚8点起)。
午睡20-30分钟(过长会进入深睡眠,醒来更累)。
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电脑会抑制褪黑素分泌)。
(小技巧:如果熬夜了,第二天按正常时间起床,通过短时间午睡来补觉,而不是睡到中午。)
2.用“主动休息”代替“被动躺平”
真正的休息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不同的事,让大脑切换模式:
轻度运动:散步、瑜伽、骑行(促进 分泌,提升情绪)。
接触自然:公园散步、晒太阳(研究证实,自然光能调节血清素水平,改善睡眠)。
创造性活动:画画、做饭、拼图(激活大脑不同区域,缓解疲劳)。
3.学会“心理脱钩”,减少焦虑消耗
很多人休息时仍想着工作,导致大脑无法真正放松。可以尝试:
写下待办清单,把焦虑的事情列出来,清空大脑。
正念呼吸法:每天5分钟专注呼吸,减少杂念。
设定“数字戒断”时间:比如周日晚上不查邮件,给大脑放假。
周末这样安排,周一活力满满
理想周末休息模板(根据个人需求调整):
周六早上:比平时晚起1小时,吃完早餐后出门散步/轻度运动。
周六下午:做一件感兴趣的事(如学新技能、见朋友),避免长时间刷手机。
周日:适当放松,但晚上回归工作作息(比如11点前睡)。
关键原则:“放松≠放纵”,通过规律作息、多样化活动、心理调节,让身体和大脑真正恢复。
休息是一门科学,不是躺得越久越好。真正的“回血”是让身体、大脑和情绪都得到恢复。下次周末,不妨试试这3招,告别“越休越累”,让周一的工作日也能精力充沛!
据澎湃新闻
上一篇:重庆糍粑 香甜软糯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