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此文刊载于5月13日《湖南日报》03版
福州四月天,满城榕树根繁叶茂,三角梅、风铃木、木棉沿街怒放,三坊七巷的百年流苏正迎来一年一度的盛花期……恰此时节,《楹联中国行》栏目组来到林则徐的故乡福建省福州市,探访他186年前写下的一副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副被很多人当作座右铭的楹联,包含着怎样的深意?而今重读,又有着怎样的现实价值?我们跟随福建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福建省出版协会副会长孙汉生,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出生地,拜访林则徐后人,开启一场跨越古今的精神对话。
胸怀风骨 刚柔兼济
“这副联上联讲胸怀,下联写风骨,是林公毕生践行的座右铭。”站在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林则徐纪念馆树德堂,孙汉生仰望着肃然危坐的林则徐雕像,向记者解联。
公署复原场景。
上联的“海纳百川”源出《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有容乃大”一句则化自《尚书·君陈》中的“有容,德乃大”,强调包容性决定格局。上联说大海接收千百河流之水,所以能够浩瀚无垠。“海”的意象一方面寓意人的胸襟,寸心可以包容宇宙;另一方面也指向国家和社会,比如民族的和谐共处,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对世界潮流的开放包容等。
下联的“壁立千仞”出自西晋张载的《剑阁铭》:“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则顺。”形容山势险峻,像墙壁一样陡峭,高达千仞。在黑暗时代,迎难奋斗,不随波逐流;清平世道,则顺势而为。“无欲则刚”出自《论语・公冶长》,孔子说他的弟子申枨“枨也欲,焉得刚”,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林公据此发挥,意谓只有去除私欲,才能做到坚贞刚强,如海边历经大浪冲刷屹立不倒的千仞峭壁。
孙汉生为记者解联。
“本联雅俗共赏,字面意思人人能懂:能容万物,则成其大;能去欲念,则成其刚。”孙汉生表示,如果进一步结合典故,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的意思。此联正是通过“包容”与“刚正”的辩证统一,揭示人格完善的两个维度: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力,更须持壁立千仞的原则性,刚柔兼济,方为君子、方成大业。
“海纳”“壁立” 一生践行
穿过海纳厅、有容斋,便来到林则徐史绩展区。“这副楹联是林公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他自己是如何践行的?”记者追问。“来,一个一个展厅看过去,你就会知道答案。”孙汉生领着记者边走边介绍。
林则徐纪念馆航拍图。
众所周知,林则徐所处的时代,正是列强环伺的晚清。面对列强凌辱,他以雷霆手段践行“壁立千仞”的信念。
1838年12月,林则徐受命担任钦差大臣前往鸦片“重灾区”广东禁烟。其实此时禁烟行动早已开始,但因鸦片贩子层层贿买、贪官污吏阳奉阴违,行动毫无进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839年3月,他在钦差行辕写下此联,并高悬于公署大堂。其时珠江口英舰云集、鸦片贩子送来白银数十万两求情……面对威逼利诱,这副联就是他给予世界的回答。功标青史的“虎门销烟”,正昭示他坚贞不屈、坚守原则的至刚之举。
他的“壁立之刚”,还体现在面对列强寸土必争。当英军舰队以炮火威胁,他在奏折中疾呼“夷情无厌,得步进步”,以清醒认知构筑海防长城。而后即便遭贬伊犁,仍将流放视为“荷戈西戍亦前缘”,在新疆兴修水利、推广屯田,将个人得失化作边疆沃野。他枕戈待旦,识破沙俄野心,与左宗棠的一席“湘江夜话”,直接促成左公后来的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他不仅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孙汉生指着墙上展示的《华事夷言》影印稿感叹:“他的海纳胸怀,就体现于此。”
“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他主持搜集和翻译外国书报,编译中国最早的“译报”《澳门新闻纸》,整理出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翻译外国人针对中国的时事评论《华事夷言》;编译《各国律例》,成为中国国际法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最先提出建设近代海军,并购得英商船“甘米力治”号,改装成中国海军中最早的外国造军舰……
“海纳”胸怀还体现在他的治水攻略上。他早年因治理江浙水患得到朝廷赏识,后又因治理黄河屡获重用,晚年督办新疆水利时,仍不忘在伊犁推行“坎儿井”技术改良。展厅多媒体沙盘上,天山脚下的地下暗渠如血脉延伸,恰似“海纳百川”的具象呈现。孙汉生说,这种贯穿始终的经世精神,正是“有容乃大”的最佳注脚。
启益后世 鉴照今朝
不同于一般纪念馆的高大门楼,林则徐纪念馆入口仅有两扇小拱门。上书“中兴宗衮”“左海伟人”。福州因东临东海,被称“左海”;纪念馆前身,是林氏后裔及门人集资兴建的“林文忠公祠”。“两扇拱门、两处题字,正契合纪念馆的由来,也彰显林则徐的崇高声誉。”孙汉生感叹,于国、于家、于当今时代,林公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伟大人物!
林则徐纪念馆入口处。
于国,林则徐是开启中国近代史的关键一环。他不仅有虎门销烟的壮举,其师夷制夷的思想和作为,亦是洋务运动的理论纲领。他与魏源镇江长谈,推动《海国图志》横空出世;与左宗棠“湘江夜话”,促成左公西北收复新疆,东南创办船政局,开创近代海军;左公离任时将未竟之业托付给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桢,沈葆桢又以船政局和船政学堂为基地,培养出启蒙思想家严复;严复以《天演论》唤起民族觉醒,成为维新变法的思想先驱……“他们之间的承继有迹可循,思想一脉相承。”孙汉生说,“从林则徐禁毒销烟到严复译介西学,从陈嘉庚倾资办学到林觉民铁血柔情,福建近现代仁人志士的精神谱系里,都流淌着这副楹联的基因。”
记者与林则徐后人及专家在“林则徐星”雕塑前合影。
于家,林则徐的精神至今仍在启益后人。福州中山路19号,还坐落着一处林公纪念馆,名为“林则徐出生地纪念馆”。1785年,林则徐就出生在这里,今年正是其诞辰240周年。“林则徐出生地”六个黑底黄字镶嵌在黛瓦白墙间,墙后一株遒劲的榕树,枝叶盛展,尽显“一木成林”的气势。门口巨石上,也镌刻着“海纳百川”和“壁立千仞”的字样,展厅里还展陈着林则徐的《十无益》和《观操守》。“这是先祖告诫子孙——胸怀可比海天,心志当如绝壁。”林则徐第六代后裔林祝光亦很欣赏这副楹联,她说:“这些家训与箴言,都是先祖总结并践行的修身准则,对后人启益良多。”
“于时代而言,这副楹联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孙汉生表示,当今互联网时代,数字信息如百川奔涌,全球化浪潮不可阻挡;但目前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各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和隔离言论甚嚣尘上,信息茧房造就大量认知狭隘的人,“唯有具备海纳百川的胸襟,才能发挥互联网的正向功能;也唯有坚守壁立千仞的底线,才能在纷繁乱象中保持定力,让技术浪潮真正成为连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数字纽带。”
【记者手记】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
朱晓华
跨越千里来到林则徐的故乡,让我真正读懂他“海纳”与“壁立”的深意。世人多因“虎门销烟”记住他的名字,其实,在他漫长的官宦生涯中,治水更是贯穿全程。这位生长于福建沿海、一生以“治水”为己任的水利专家,最知潮汐涨落的自然法则——大海因包容而壮阔,礁石因无欲而巍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变局,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恰与“海纳百川”的古老智慧遥相呼应。面对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浪潮,“无欲则刚”的铮铮铁骨,依然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钙质。这样的精神DNA,早已随着闽江潮水融入浩瀚太平洋,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
点评嘉宾:孙汉生
福建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编审,福建省出版协会副会长,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编辑出版工作之余,从事出版学、中国古代文史哲、闽学、严复、弘一法师等方面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等百余篇。
中国楹联学会、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陈永刚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朱晓华 胡泽汇
摄影/童臻熙
剪辑/李真明
设计/陈青青
上一篇:强“核”驱动 ——北京“一核”辐射引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智利总统博里奇抵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