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5月13日在北京举行。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升的形势下,中拉论坛的角色更显特殊而重要。它不仅将有效促进中拉整体合作,成为双方战略对接的重要抓手,而且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注入“全球南方能量”。
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进程中,整体合作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经济全球化出现碎片化趋势的情况下,各类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方兴未艾。在全球南方,东盟、非盟、阿盟、拉共体、海合会、太平洋联盟等不断加大合作力度,持续推出合作新举措,努力构建区域合作大市场以及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力图以区域整体合作来应对全球产供链的断裂和经济全球化逆流的挑战。从各类合作的实践效果来看,整体合作还促进了区域国家间双边合作的深化和拓展,提升了双边关系,产生了“多边推动双边,双边促进多边”的良性互动效应。在此背景下,中拉论坛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南方整体合作中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愈发彰显。
十年来,中拉论坛的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整体合作的四梁八柱日益夯实。迄今,中拉论坛已建成四大运行机制,分别是部长级会议、中国—拉共体“四驾马车”外长对话、国家协调员会议、各专业领域论坛和会议。其中,专业领域论坛和会议的建设格外活跃,已成功运行30多种论坛和会议机制,涵盖农业、科技、能源、卫生、政党、智库、体育等几乎所有中拉合作领域。在四类机制的引领和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的推动下,中拉论坛注重拉美特色,契合拉美发展,呼应拉美诉求,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丰硕成果。中拉整体合作和双边合作齐头并进,投资和贸易两轮齐转,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双翼齐飞。中拉论坛呈现规模大、机制全、势头劲、动能足的态势,已经和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机制成为全球南方整体合作的示范性平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中拉整体合作注入新动能。论坛运行以来,传统领域一直是中拉整体合作的优先方向,双方经贸和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电力、港口、矿产资源、农牧业、机械制造等领域发力。这些合作助推拉美经济复苏,拉动就业,拉美民众在“中国制造”中的获得感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中国在诸如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无人机、大数据、芯片等领域不断取得创新和突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成为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金字招牌”。中国已经成为现代高新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和赶超者。中国在新兴领域的成就赋能中拉整体合作。近年来,5G技术、生态转型、航天卫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逐渐成为中拉合作的新亮点,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业态正成为中拉合作的新引擎,拉美民众在“中国创造”中的获得感不断提升。中拉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成就尤为突出,中国在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锂三角”的投资建厂,直接拉升了地区国家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中拉合作绿色化和科技化,助升拉美科技创新水平,推动拉美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进程,为中拉整体合作带来全新机遇和动力。
国际政治新生态下,中拉整体合作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十年来,中拉合作成就斐然,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巴西、秘鲁、智利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地区二十多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与智利、秘鲁等5国签署自贸协定。对此,美国政学界一些人士的舒适度递减,宣称要采取“必要手段”力防中国这个“新邻居”在拉美做大。当前,美国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华盛顿认为,拉美是其全球战略的基本依托和地缘政治保障,“中国因素全方位融入其后院”,它难以坐视不管,正在重拾“门罗主义”,综合运用胡萝卜和大棒,力防地区国家与中国走近走实。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首次出访选择拉美实属少见,诱拉地区国家“去中国化”的动机不言而喻。美防长和财长随后相继访问拉美地区,多次放话“要阻遏拉美的中国因素”。而中拉合作始终秉持不结盟、不对抗、不取代的初衷,双方合作没有地缘算计,只有互利共赢。拉美是拉美人的拉美,不是任何国家的“后院”,美国需要反思并纠正其错误的邻国战略定位,抛弃以“势力范围”的殖民心态看待新世纪拉美的对外合作。
中拉整体合作前景可期,可挖掘的潜能较大。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行为主体参与中拉论坛建设,双方的社会团体、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在论坛中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论坛与拉美区域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的对接和互动将更加频繁。中拉论坛的合作对象也将进一步拓展,将与东亚—拉美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建立常态化联系,彼此借鉴,互促互进。在如今这个全球贸易大变局下,作为全球南方整体合作的一大典范,中拉论坛将深化机制建设,携手应对不确定性,为世界发展提供稳定因素和“全球南方方案”。(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拉美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