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洛加
记忆中,重庆人过节常有糍粑相伴,长辈挥槌舂打糯米饭,泥状的糍粑裹上白糖、黄豆面,入口便是满满的甜蜜与幸福。时代更迭,糍粑文化虽逐渐淡化,味道却从未消失。它以香甜软糯为笔,饱蘸巴渝千年烟火,书写着美食故事,也描绘出充满希望的未来。
1 历史的软糯记忆
距重庆主城70公里的丰盛古镇,石板路蜿蜒,木板房错落,古木森森,民风敦厚,颇有世外桃源的韵致。古镇可看可游可玩之处众多,但最吸引我的,是街口那家传承三代的家庭糍粑作坊。
今年春节再访丰盛,老街笼罩在薄雾中,屋檐下还垂挂着残雪,熟悉的糍粑店已是炊烟袅袅、客人盈门。店铺刻意保留着布满风雨剥痕的杉木板墙,无招牌、不吆喝,只卖最普通的大众糍粑。老板姓周,人称“周糍粑”,与妻子育有一女小芳,生得伶俐可爱。20世纪80年代,我初到古镇,便被他家的糍粑吸引,一来二去成了熟客。那时的小芳穿着花衣,双手沾满粉面,帮母亲在竹匾里拍打糍粑;如今她已是标致的大姑娘,每日与父母在店中忙活,成为老街上一道亮丽风景。
周家糍粑店一如往常:屋檐下大灶上的蒸笼喷吐热雾,蒸熟的糯米倒入齐膝高的石碓窝,老周挥动纺锤形木棒起落舂捣。糯米饭在舂棒下变得柔若无骨、绵软光洁,被扯起几尺长的晶莹丝缕,诱人的米香顺着老街弥漫。周妻将糍粑团成半斤重的圆饼,十几位顾客排队等候,第一批糍粑售罄,有人急得大喊:“少舂几下嘛,等不及啦!”老周抬头笑笑,擦擦额头的汗水,依旧砰砰地舂打。老板娘见状撇撇嘴,向众人解释:“他就是个犟人,该舂的次数一下都不会少。”
店铺里没了小芳的身影,老周说女儿大学毕业后嫌老家市场小,去年就到主城创业,在八一路好吃街开了家糍粑专营店,生意好得很。
关于糍粑的渊源,我从老周那里了解到一二。他曾听爷爷讲,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伍子胥投奔吴国,帮助吴王坐稳了江山。在修建阖闾大城时,他担心国家日后有难,便命人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状冻硬,作为城墙基石储备。伍子胥遭陷自杀后,越王勾践伐吴,吴国都城被围断粮,百姓想起伍子胥的嘱咐,拆城墙取糯米砖蒸煮分食,得以度过饥荒。后来为纪念伍子胥,每到丰年年底,人们便用糯米舂制糍粑,此举由南至北流行成为民俗。
在重庆民间,糍粑还与中秋节关系紧密,史载每到中秋,巴人部落首领便亲自主持舂制糍粑,祭奉天地祖宗,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我97岁的母亲祖籍江津,退休后因病难返故乡,我每次去中山古镇,总会为她带回儿时爱吃的糍粑,慰藉她的思乡之情。
2 山城的香甜名片
如今,重庆糍粑已成为花团锦簇的地方美食,凝聚着能工巧匠的心血,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这条路走得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活物资匮乏,糯米十分罕有,每年春节凭票限量供应,连做汤圆都不够,更难有多余糯米舂制糍粑。老周告诉我,那些年他家作坊无糯米可舂,更无糍粑可卖,爷爷传下的舂棒在杂物间里寂寞了多年。
后来,国家经济逐步复苏,餐饮市场焕发生机,久违的风味小吃陆续回归。记得当年我工作的饮食总店从省外调回几车糯米,职工们欢呼雀跃,决定在八一路设门面恢复糍粑供应,招聘壮汉当街舂糍粑,我的发小陈老五有幸被选中。他知青返城后无所事事,整日在院坝舞刀弄棍,胸脯和双臂的腱子肉凸如小山包。舂糍粑是苦活累活,一般人舂几下便气喘吁吁,陈老五却天生是把好手:即便寒冬腊月,他也只穿短裤,赤裸着上身,挥棒如风,腱子肉在汗淋淋的皮肤下如小鼠般窜动……
彼时顾客中常有个大辫子姑娘,总用热辣的目光盯着挥汗如雨的陈老五。两人本是街坊,早有好感,后来结为夫妻。几十年后老街坊们相聚,众人打趣已是婆婆的陈妻,当年为啥相中身无分文的陈老五。她哈哈一笑:“看他光膀子舂糍粑的狠劲,就知道是个顾家的好男人。最后一次端着糍粑离开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这娃跑不脱,今生就是我的菜!”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重庆糍粑花样百出:脆皮、烘焙、蛋煎、红糖、水果、爆浆、腊味……各臻其妙,不一而足。眼下最火的当数机制香甜小糍粑:不锈钢保温桶装着热糯米饭,客至,小贩摇动手柄,小糍粑球珠串般滚入黄豆面,浇上红亮亮的糖汁,三五元即可解馋。火锅馆里,糍粑也成标配,麻辣与甜糯在舌尖碰撞,滋味妙不可言。
三十多年前,陈老五与妻子开了糍粑店,因用料实在、做工精细,在业界小有名气,许多酒楼、火锅店直接订货。随着年事已高,前年他将舂糍粑攒下的家业交给儿子儿媳打理。小两口走创新路子,供应品种新颖,却很尊重父亲,常征求他的意见。陈老五闲来无事,便去磁器口、洪崖洞等地转悠,看年轻伙计表演舂糍粑,有时技痒上前指点,甚至扎马步、撸袖子示范,伙计们心悦诚服,竖起大拇哥赞他“老英雄”。
3 远方的糍香新语
借助现代科技与营销手法,重庆糍粑的未来充满希望。
老周仍然坚守手工舂打的传统技法,虽然产量不高却自得其乐。有游客建议推出新品种,老周摇头:“这些事让小芳他们去做吧,年轻人肯定能干得更好。我们卖了几十年传统糍粑,很多老顾客就好这口儿时味道,我得守住初心。”同样坚守手工的陈老五也曾瞧不上机器制作的糍粑,“少了千捶百打,没弹性嚼劲”,儿子却告诉他:“爸,你out了!现在有了仿手工舂打的全自动糍粑机,打出的糍粑跟你当年舂的一样细腻筋道,产量却是人工的几十倍。”
江津中山古镇则以科技赋能石板糍粑。当地90%以上土壤富含硒元素,被称为“长寿之乡”,富硒糯米的种植与加工为糍粑增添了营养特色。在第40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江津区实验小学的《解锁石板糍粑的热传导奥秘》实践活动,将科技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斩获了大赛一等奖。
陈老五以看孙子为由去了儿子店里,在新购置的全自动糍粑机前仔细观察:投料、搅拌、揣揉、舂打、压制、成型……这位昔日舂糍粑的高手看后笑笑,点头认可。孙子在生产线上手舞足蹈直播带货,儿子儿媳忙着用印有“陈记老号”标签的礼品盒包装糍粑,通过快递发往各地。晚餐时,儿子端上一盘刚出锅的爆浆糍粑,金黄酥脆的外皮裹着汩汩流出的巧克力浆,陈老五心里暗叹:“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上周,在八一路美食城,我遇见了小芳。她衣着时尚,在“糍味工坊”招牌下迎送顾客。玻璃橱窗里,传统黄豆粉糍粑与新款抹茶糍粑并列:前者裹着焦香豆粉,后者被彩色糖针装点如艺术品。两位穿汉服的姑娘惊呼:“哇塞,樱花味的糍粑居然会拉丝!”小芳热情推荐今夏的爆款水果糍粑,内馅是芒果、香蕉、蓝莓,搭配酸奶或炼乳,酸甜爽口,清新解腻。
我问她为何在寸土寸金的卖场仍卖传统糍粑,她笑笑:“这是我家传三代的手艺,我有责任传承下去。”她透露,已有20辆糍粑小车加盟“糍味工坊”,每日游走街巷。“尽管不断追求创新,但我也爱传统糍粑,它让我想起童年跟着妈妈学做糍粑,趁她不注意偷偷抓一坨塞进嘴里,那香甜软糯一辈子都忘不掉。”
辞别时,小芳说父亲明天要送她一件特别的礼物——周家祖传的糍粑舂棒。看她开心的模样,我豁然感悟:所谓传承,绝对不是简单复制粘贴,而是如长江东去,既保留源头的清澈,又接纳支流的奔涌。就像手中的糍粑,无论裹上多少层新味道,最核心的永远是那口带着阳光与汗水的糯香,是刻在血脉里的人间烟火。
(作者系重庆市杂文学会理事)
下一篇:科学休息3招让你满血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