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经济分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实数融合发展观察(2025年)》(以下简称“观察报告”)。观察报告指出,实数融合有效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数融合发展水平超过同期GDP发展水平,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逐步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在政策方面,强调实体经济的主动融合,以往数实融合聚焦的是数字技术驱动实体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数融合”,强调实体经济积极适应引领变革。政策重点由消费端向生产端延伸,我国对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布局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消费互联网已进入平稳增长期,产业互联网成为实数融合发展的新蓝海。政策趋向供需两侧同时发力,供给侧强调技术、数据、资金、人才投入,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布局,推动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需求侧全面拓宽国内国际市场空间,实施“两新”政策,全方位激发内需,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挖掘下沉市场,推动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优化供应链布局。
实数融合有效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结果显示,实数融合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2024年,我国实数融合发展指数增长了约3倍,且在2016年前后,实数融合发展水平超过同期GDP发展水平,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实数融合部分的生产效率远高于非实数融合部分,从质的提升看,2012年至今,实数融合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1.49,约为非实数融合部分的2倍。实数融合发展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可带动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731.8元/人。从细分行业来看,我国高度、中高度、中度融合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升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显著。
从产业结构看,高度融合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强。实数融合水平较高的产业占国民经济产业总数的近五成。中度融合及以上产业增加值占比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数字化转向明显。2021—2024年,高度融合产业增加值占比增长最快,从16.8%提升至24.1%;中高度融合产业增加值占比基本维持在7%~8%;中度融合产业增加值占比平缓上升,从24.7%增加至27.2%。
此外,实数融合持续赋能社会再生产循环。在生产端,实数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推动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数字基础设施等投资全面融入生产环节,优化生产供给。在流通端,实数融合降低交易成本,通过重构需求匹配机制、提高管理协同效率、创新信任机制、变革组织模式等途径,提高流通效率。在消费端,实数融合优化需求结构,推动智能终端、数字化软硬件增长,繁荣数字文化消费,发展产业电商,扩大数字贸易等,拓展消费空间。
观察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关期,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形势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要突出创新引领,着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强化数字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创新,建设高水平的数字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要突出基础支撑,着力强化服务实数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可信数据空间。要突出融合发展,着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制造业转型,供需双向发力推动数字化转型规模化普及,深入实施“AI+”行动计划,推动智能化升级探索。要突出要素变革,着力释放数据要素促进实数融合的乘数效应,完善数据制度体系,优化数据资源供给,强化数据应用赋能。要突出深化改革,着力构建适应实数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强化数字安全防护能力,扩大高水平开放。 (苏德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