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张志炜
5月的南太湖畔春意盎然。
今天下午,湖州未来大会将召开,再次向全球投资者和人才发出盛情邀约。
从2023年开始,湖州每年都会高规格举办未来大会。多年来,我市始终保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定力不变,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实验室里,研发团队攻关核心技术,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产业园中,企业纷纷加码投资,携手共创产业生态圈;招聘会上,青年才俊带着理想“投票湖州”。
投资湖州就是投资未来。奉行“长期主义”的湖州,正以产业升级的硬实力、营商环境的软实力和创新生态的驱动力,构筑起投资者与本土经济深度融合的“信心之城”。
共赴欣欣向荣的未来
看一座城市的未来,关键是看潜力、看势头、看变化。
这些年,我市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推动城市定位更清晰、品牌影响更凸显、发展势能更强劲。湖州成为目前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市中居第50位,城市品牌影响力在全国居第13位。
加速跃升的城市能级,也为全球投资者投资湖州注入“确定性”强心剂,一张张珍贵的“信任票”纷至沓来:今年一季度,全市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12个,同比增加55个;3亿元以上项目144个,同比增加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34个,同比增加5个。
在总投资5.2亿元的湖州智能化物流装备产业化项目施工现场,600多名工人日前正在忙碌作业。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计划明年初正式投产,预计可实现年产值7.5亿元。项目现场负责人王焱说:“我们选择落户湖州,是因为这里有着非常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营商环境。我们计划将项目打造成集物流装备设计研发、定制化制造、智能系统集成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标杆。”
产业生态好则百川汇海,人才生态优则群贤毕至。这些年,我市持续唱响高品质生活之城、低成本创业之城“双城记”,迭代实施“人才新政5.0版”,闻风而动解决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最有感的关键小事,以最大诚意礼敬青年、尊崇青年、关爱青年。青年人口净流入率连续领跑长三角,近3年落地青创项目3200余个。去年,湖州位列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第28位,连续2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共创动能澎湃的未来
布局创新,就是抢占发展先机;拥抱创新,就是拥抱城市未来。
作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之一,西塞科学谷开园2年来,实现快速发展,陆续引进了孙优贤院士、钱锋院士等领衔的团队25个,去年新引进浙大湖州研究院无人系统技术实验室、中广核新能源控制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创新项目6个,成为我市重要的科研平台。
这些年,我市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加快打造南太湖科创走廊,大力发展“创谷经济”,先后引进了联合国全球地信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列全省第3位,成为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指数连续2年在全国排名第一。
眼下,在南浔区的惠智康(浙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企业董事长李得胜正带着研发团队,完善一款康复养老护理床产品的功能。他介绍,创业团队曾在上海市青浦区的南浔人才科创飞地进行研发。这个飞地是南浔建立的,为发展前景好的研发团队提供场地、资金等支持。去年,团队研发有了突破性进展,便搬到了南浔区长三角高层次人才科创基地。
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本地,惠智康是我市人才科创飞地建设的一个典型。我市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建立人才科创飞地15家,入驻企业可享受在湖企业同等政策。截至目前,已吸引203家企业入驻,培育37家企业来湖州产业化。
共赢商机无限的未来
投资者的选择,是对城市未来价值的理性判断。
近年来,我市持续创优“机制最有效”的市场环境、“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人才最有感”的创新环境,以城市之名尊商爱才,形成了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
我市的浙江辛子精工机械有限公司近日计划自建码头,通过水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由于不熟悉相关流程,项目一度陷入僵局。南太湖新区龙溪街道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助企业梳理关键问题清单,协调组织共商会议。如今码头建设方案已确定,将于9月正式动工。码头落成后,将使辛子精工所在片区的各家企业受益,预计年降低物流成本超千万元。
我市始终把民营企业家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民营企业家的关切作为第一视角,把民营企业家的认可作为第一标准。依法将每年的11月1日设为湖州民营企业家节;每周三常态化举办“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把企业家奉为“座上宾”……
潮涌南太湖,风劲好扬帆!湖州正以生态文明的底色、创新驱动的亮色、开放包容的成色,在时代浪潮中奋楫扬帆。
这里有永不褪色的发展信心、携手同行的真诚邀约、无限可能的广阔舞台,让我们携手同心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