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 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5.4%,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打下基础。
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得益于宏观政策靠前发力、部分企业为规避高关税存在的“抢出口”行为。虽然一季度经济表现好于外界预期,但是依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巩固。进入4月份,美国对外全面加征所谓“对等关税”,对全球经济和全球贸易造成负面冲击。面对美国滥施关税的不利外部环境,为推动经济维持平稳增长,我国及时加大了稳经济的政策力度。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4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央行相关负责人出席国新办发布会,介绍稳就业稳经济若干举措的具体内容,明确要在支持就业、稳定外贸发展、促进消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营造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等方面推出系列具体举措,成熟一项、出台一项。
5月7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出席国新办发布会,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定市场预期的有关情况,明确将推出降准降息、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优化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优化融资制度助力稳楼市、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举措。
如何看待美国加征高额关税的行为?预计稳就业稳经济系列政策效果如何?完成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如何帮助受关税冲击较大的企业渡过难关?如何提振国内消费?如何扩大有效投资?如何提振市场预期?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受访者供图)稳外贸要做好兜底工作
《21世纪》:美国对中国施加高额关税,中国采取相应反制举措。这些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美国政策存在反复,如何预判后续走向?
董煜:美国以关税为武器,表明美方对自己相关问题的无知,也彰显出肆意挥舞关税大棒的鲁莽性。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本质上是一种霸凌主义的行为。
从美国的目标来看,部分为制造业回流做一些准备,同时也试图将其国内党派斗争、国内政策问题等国内矛盾转移到国际上来。中国采取反制举措,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不能任由美国提出无理要求、没有任何平等和尊重。美国加征所谓“对等关税”,在其他国家看来是一种不公道的行为,中国采取反制措施,是代表全世界维护公平秩序,维护世界的公道。
美国的政策存在反复,是所谓的“交易艺术”“讹诈手段”,也说明美国没有实现既定目标。美国加征所谓“对等关税”,对美国是一次压力测试,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断链,实际上难以承受。美国想拉拢其他国家的企图也没有得逞,各国都处在观望状态,各国政府和人民心中都有一杆秤。美国试图走极端化路线,实际上是与全世界为敌,其他国家也要维护自身利益,很难向美国屈服,美国这样的做法是举步维艰的。
《21世纪》:面对外部高度不确定性,今年能否完成全年5%左右的增速目标?如何看待这些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部署?
董煜:从中央的部署来看,对今年外部不利因素是有预判的。我国当前有政策储备,考虑到外部不确定性很大,因此要不断完善充实政策工具箱,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地推出应对政策。
在确定今年全年增长目标时,已经考虑到可能的外部冲击。通过加快既定的促消费、扩投资等政策的出台,加大扩内需政策力度,以及下一步可能的增量政策,是有可能稳住就业和企业端的。最近,相关部门也表示,对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是有信心的。
4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对稳就业稳经济整体性政策举措进行了介绍,明确相关政策会成熟一项、出台一项,有些政策马上会推出来,有些政策还需要走一定程序,有些政策还在准备过程中;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及时出台增量储备政策。
《21世纪》:面向美国市场的外贸企业首当其冲,如何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如何“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地加大支持力度?
董煜:可能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帮扶企业。要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促进海外市场的多样化。要丰富外贸形式,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比如打通内销通道、加大对优质出口商品的推销力度、将部分出口产品纳入以旧换新的范畴等,部分受冲击较大的外贸企业,短期内需要依靠国内市场加以消化。当然,推动内外贸一体化,需要通过做大蛋糕来实现,而非跟内贸企业打“价格战”。
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做好相关兜底工作。需要政府加强监测,“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可能需要在融资方面不抽贷、不断贷,来稳住企业预期,慢慢化解不利影响。另外,要做好稳就业工作。政府要做好摸底工作,对于那些受到冲击较大的行业或企业,需要加强人员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等。
要做大经济蛋糕创造增量
《21世纪》:如何通过做大蛋糕来提振消费?
董煜:在提振消费上要有更多的办法。首先,要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拓展一些相对薄弱的消费领域,比如银发经济、体育文娱等消费。另外,可以提供更多优质的、多元化的产品,国人在海外购买的一些产品,可以推动实现不出国门就可以购买。再者,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包括汽车、住房等领域,来做大消费市场。
在做大蛋糕、创造增量来扩大消费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还要加大促消费政策力度,比如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范围、力度等,以此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21世纪》:如何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
董煜:中央推出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等。在当前要提高居民收入,对于低收入群体,要加大收入保障力度,同时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提供补贴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消费意愿。
当然,居民收入根本上取决于企业发展预期、整体经济环境等。因此,在经济工作中要“做加法”,比如当前各方在谋划“十五五”规划,可以在五年规划中列明可以拓展哪些领域、有哪些新的投资机会等,让企业看到增长前景。也可以加大对中小微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让他们有更好的成长机会,进而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21世纪》:四部门发布会还明确,制定实施充电设施“倍增”行动、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建设停车位、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来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扩投资也是扩内需的重要方面,如何看待当前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董煜:当前扩投资强调的是扩大有效投资,要去找能与消费需求、民生需要等结合起来的投资机会。像上面列举的这些充电设施、停车位等,是跟民生紧密结合的,能为老百姓创造更多消费场景。
放开消费限制稳定房地产市场
《21世纪》:当前是否有必要加大稳楼市力度?又该如何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董煜:近年来,部署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很重要的领域就是房地产。当前面对外来冲击,确实要针对这些风险隐患点,加大政策的关注力度。当前,要巩固房地产稳定态势,需要跟城市更新结合起来,加力实施城市更新,有力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另外,伴随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可以因城施策地推动放开房地产领域的消费限制,来巩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企稳态势。
5月7日,金融相关部门召开发布会推出了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包括降准降息、股市类“平准基金”、债市“科技板”等。从第一波冲击来看,针对金融市场的波动,及时推出相应举措,我国资本市场运行较为平稳,应对效果很不错,也在不断积累经验,并不断完善应对之法。中央明确,不仅要稳定资本市场,起到防风险的作用,还要活跃资本市场,为增强经济活力多做贡献。
《21世纪》:要提振市场预期,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董煜:今年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改革任务后启动推进的一年,一些重大改革事项正在研究酝酿中,随着这些改革事项的及时推出,会对稳预期起到很好的作用。像当前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加快出台,通过立法给民营经济吃下定心丸,是稳预期很重要的环节。
不久前,国务院专题学习的主题是“加强预期管理”。从这次专题学习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要求尽可能观察市场需求,推出相应政策来稳定预期,同时要把握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要更好地与市场期待结合起来,帮助提振市场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的协同,包括政策出台前、准备过程中、政策宣传解读环节、政策实施中等这些全过程,要加强与市场互动,引导形成明确稳定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