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短短两年多时间,泡泡玛特股价暴涨超1700%,成为新消费里面的“明星股”。如此炸裂的涨幅也让一众股东们“坐不住”了。创始人、一众高管以及创投股东纷纷大举减持,其中蜂巧资本更是在泡泡玛特市值超2400亿的时候清仓了手中所有股权。而股东的清仓行为也在资本市场引起负反馈,泡泡玛特股价两日跌超8%。往更深层次去想,作为持有10多年的股东在此时清仓,是否意味着泡泡玛特的估值已经泡沫化了?
泡泡玛特再登热搜,但这一次却不是因为ip。
5月7日,蜂巧资本官宣称,因基金即将到期,已经出清手中的泡泡玛特股份。据港交所统计,蜂巧资本创始合伙人屠铮在4月30日到5月7日之间连续完成三笔减持,涉资超22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清仓”泡泡玛特股份的蜂巧资本称得上是长情股东,因为在公司上市前,其已进行投资。而屠铮与泡泡玛特的“情谊”更为深厚,早在2013年他便参与了公司投资。
现如今在泡泡玛特市值2400亿的时候“挥别”,可谓是充分享受到了资本盛宴。
蜂巧资本清仓式“撤退”
泡泡玛特再遭股东减持。
5月7日,蜂巧资本在其微信公众号发文:“由于蜂巧人民币一期基金即将到期,蜂巧资本于近一周内通过大宗交易分三次集中出清了所有在上市前买入的泡泡玛特股份,至此基金将不再持有任何泡泡玛特股票。”
据港交所公开信息显示,蜂巧资本创始合伙人屠铮于近期持续卖出泡泡玛特股份。具体而言,屠铮的操作始于4月30日,止于5月7日;其分别以每股192.95港元、187.99港元、190.2港元累计卖出119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89%,总套现金额超22亿港元。
Wind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屠铮的紧密联系人、蜂巧资本持股泡泡玛特的代名人Borchid Phoenix Holding Limited合计持股正好为1191万股,这表明屠铮旗下的蜂巧资本对泡泡玛特完成了清仓式“撤退”。
值得注意的是,屠铮减持泡泡玛特最早始于2024年。当年5月,屠铮以35.1港元/股的价格减持泡泡玛特1600万股,套现约5.62亿港元;同年10月,屠铮再次减持手中500万股泡泡玛特股份,出售价为每股58.8港元,套现约2.94亿港元。
蜂巧资本高位清仓泡泡玛特的消息被“刷屏”之际,屠铮也第一时间对外发表讲话,他表示:“从天使阶段第一次投资到最终出售,陪伴公司整整14年,First in Last out, 过程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坚守至今,万分不舍,心存感激。”
事实上,屠铮套现离场后依然如此感慨并非没有道理,回溯历史来看,其可谓是贯穿泡泡玛特历程的重要人物。
2013年初,彼时尚担任启赋资本合伙人的屠铮在朋友介绍的一堆新消费案子里一眼挑中了泡泡玛特。之后,启赋资本对泡泡玛特进行了天使轮投资,并在接下来的两轮融资持续押注,总投资额达到数千万元。
2018年,屠铮从启赋资本离开,但由其主导建立的蜂巧资本已经加入到了泡泡玛特的投资之中。
企查查统计显示,2017年12月28日,泡泡玛特曾实行了一笔4000万元的战略融资,投资方包含蜂巧资本、黑蚁资本、华强资本。据泡泡玛特上市招股书显示,Borchid Phoenix Holding Limited为公司股东,持有329.1万股。
虽然携蜂巧资本完成清仓,但屠铮与泡泡玛特之间的关联却没有断开,目前他仍然拥有公司非执行董事身份。
股东“扎堆”套现
在泡泡玛特股价走牛期间,不少股东耐不住寂寞。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近年来泡泡玛特在二级市场里的表现呈现出“先抑后扬”。2020年12月上市伊始,公司股价报收69港元,随后又突破100港元。而2021年3月到2022年10月,公司股价大幅缩水,期间最低跌至9.95港元。
着眼业绩层面,2021年、2022年泡泡玛特业绩出现阶段性下滑,公司两大年度分别实现股东应占溢利8.543亿元、4.757亿元。不过,此后泡泡玛特的经营状况可谓“V字”反转。
在2023年、2024年,泡泡玛特分别实现营收63.01亿元、130.4亿元,同比增长36.46%、106.92%。同期,公司取得股东应占溢利10.82亿元、31.2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7.55%、188.77%。
伴随着业绩不断上升,泡泡玛特迎来暴涨。5月8日,公司报收179港元,从股价最低点至今计算,两年多时间内上涨1784.91%。
在实现股价大幅上涨过程中,有意“套现”的也并非只有蜂巧资本。自2024年以来,一众泡泡玛特核心人士已进行了减持。
泡泡玛特实控人王宁便是其中之一。2024年10月24日,王宁旗下GWF Holding通过信托UBS Trustees(B.V.I.)Ltd.以每股71.98港元的价格减持泡泡玛特1085万股,合计涉资约7.81亿港元。
同一天,由王宁持股40.96%,公司副总裁及王宁妻子杨涛、刘冉、首席运营官司德等高管共同合资成立的Pop Mart Hehuo Holding Limited同样以每股71.98港元的价格减持1085万股,同样套现约7.81亿港元。
与此同时,司德和文德一分别以每股71.53港股的价格单独减持210万股、12.5万股,合计套现约1.4亿港元。
另外,黑蚁资本管理合伙人兼公司非执行董事何愚在2024年4月以32.32港元/股的价格卖出公司208.83万股,套现约6749.39万港元。
资料显示,泡泡玛特实则是一家“夫妻店”;王宁率领公司核心人士作出减持后,公司的股权结构实际上依然保持稳定。目前,王宁通过信托、员工持股平台等方式拥有公司45%以上股权,其与杨涛依然掌控着公司话语权。此外,公司核心高管司德、文德一分别直接持股0.12%、0.06%。
“暴走”的泡泡玛特
泡泡玛特的业绩“狂飙”仍在延续。
公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整体收益同比增长165%-170%。其中,中国收益增长95%-100%,海外收益增长475%-480%。
拆分来看,一季度泡泡玛特国内线下渠道同比增长85%-90%,国内线上渠道同比增长140%-145%;同期,公司在美洲市场取得895%-900%的收入同比增速,而在欧洲市场、亚太地区方面,公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00%-605%、345%-350%。
在不同渠道和不同地域间纷纷取得热销的成绩,意味着一场属于泡泡玛特的潮流正在全世界范围内“风靡”。透视这一现象背后发现,泡泡玛特的“盛况”具备“时代效应”的支撑。
Fastdata统计显示,在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Z世代占据全球人口中的25.2%,超过20亿人,高于X世代、Y世代。而Z世代人群对于具备独特体验和情绪价值的悦己型商品非常青睐。
根据talking data发布的《Y/Z世代消费洞察新趋势》,8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愿意为兴趣买单,95%的大学生认为为小众爱好花钱值得。另据知萌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有95.6%的消费者不同程度地愿意为快乐而付费。
在热衷悦己消费人群数量越发庞大基础上,能够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潮流玩具就此受益;纵观2019-2023年,仅我国盲盒潮玩市场规模就从不足40亿元增长至101亿元。而另一边,泡泡玛特自2016年推出Molly星座系列之后便正式转型为潮玩领域的IP运营商,可以说是完整地享受了时代红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顺应时代带来的“悦己潮流”外,泡泡玛特对于悦己消费人群的选择更为“精准”。
事实上,与乐高、万代等以拼搭属性或者动漫影视IP为核心的品牌截然不同,泡泡玛特旗下诸如Molly和Labubu等一系列IP具有可爱的卡通形象,更能够吸引悦己消费人群中的“主力”——年轻都市女性。
东北证券研报显示,泡泡玛特主要目标客户群体是25-35岁的都市白领,女性用户占比为 70%-75%;据抖音渠道的统计数据,泡泡玛特女性用户占比达64%,再考虑男性消费者购买赠予女性的因素,这一比例或将更高。
而依托年轻都市女性“出圈”后,泡泡玛特已不仅拥有了简单的IP热度,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品牌效应。截至2024年底,泡泡玛特国内会员总数突破4608万,年新增1172.9万人,会员复购率49.4%,会员销售额占比92.7%。
整体而言,泡泡玛特当前的火热是时代趋势以及产品定位成功的体现。往后看,能否在当前绑定年轻都市女性的基础上,继续推出更多得以刺激购买力的爆款IP,将决定公司的发展潜力。
下一篇:从萌犬到卫士!顺义警犬炼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