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褚蓉 刘玉升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载体为支撑,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创新、实效提升的应然举措。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技术在赋能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环境适应性,仍需坚持守正创新,注重在经验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中,持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守正创新,并非二者的简单相加和概念更迭,而是以效果导向实现全体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一种智慧教学、精准教学的新模式。以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树立正确的融合育人理念,真正凸显技术价值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树立以效果为导向的育人理念。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转型发展应从学校教育、专业教学、学生发展等多角度的提升与改进入手,注重转型变革过程中内容、手段、方法的革新与教学效果、管理效果、主体发展效果间的内在关联。因此,高校教育主体和管理主体应在科学审视传统思政课教学不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载体优势,推动思政课教学逐渐由经验驱动转向经验与数据双驱动,从而以效果提升、成果导向贯穿思政课教学转型变革的全过程。
树立以系统思维为导向的育人理念。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教学层面,思政课教学改革包括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多角度的革新;在主体层面,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实现对学生思维水平、知识结构、行为倾向、情绪情感、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引导与重塑;在管理层面,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教学科研、课堂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组织宣传等多部门、多主体的协同参与。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以系统思维为主导,以大数据技术的全方位、多领域赋能,推动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紧紧围绕做好大学生主体的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工作展开,推动思政课教学数字化变革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成长需求和内容期待,致力于改善和优化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学习体验,打造融学理深度、人文关怀、情感温度、实践向度于一体的思政课堂。
大数据技术的赋能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必然要朝着智慧化、多模态、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转变,应充分依托大数据技术的支持革新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传统理论灌输式教学转变为虚拟仿真、在线互动、数字赋能的现代化思政课堂,以期实现思政课教学育人实效的提升。
守内容实质之正,创内容形态之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坚守政治方向和政治定力不动摇。高校思政教师应围绕理论武装和人才培育,构建起涵盖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哲学观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时政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等的内容体系。同时为进一步将思政理论知识讲深讲透讲明,还应建构起涵盖理论溯源、案例剖析、问题辩论、共识重构、价值内化等渐进性、进阶性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将宏大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注重围绕学生接受偏好和内容形态的多元化需求进行适当转变,尝试用“新包装”提升理论教学的“抬头率”和赞许度。在课前准备阶段,思政课教师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状态、课堂表现、知识结构等数据进行动态收集和智能分析,以实现对学生认知盲点、知识重难点、学情状况等的精准捕捉;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海量存储、实时共享功能,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数字思政工作平台”“学习强国”等思政教学相关的优质平台中的典型经验、优质案例、内容资源、素材包等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在课中教学阶段,思政课教师接入学习通、慕课、智慧树、雨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将原先的纸质内容转化成为可视、可感、可听的多模态内容,以更好地适应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时代新青年的接受偏好;引入VR、AR、MR等新兴数字载体,虚拟还原历史场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在沉浸式、虚拟性的仿真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更走心、更入情。
守育人阵地之正,创育人手段之新。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守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强化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等,同时注重“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价值渗透,尤其是对网络课堂这一新兴阵地严守严防,落实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例如,高校可在“第二课堂”中提升思政教育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依托大数据技术的高效赋能,强化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构建一批红色文化相关的校史馆、云展览馆、智慧党建活动中心、数字展陈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为带动和引领学生成为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的合格接班人和卓越建设者而努力。
高校还可在“第三课堂”中不断强化主流话语、主流声音的主导权。依托大数据技术的赋能,以“两微一端一抖”的全媒体传播矩阵领航网络思政教育。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图文、视频、动画、音频等方式制作更为分众式、个性化、年轻态、多元化的文化作品,以强化主流内容和主流话语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编号:2024SJSZ0668〉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快园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