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看,环县的羊都是越来越多了。
当地牧民靳善良的羊圈里,羊儿的数量在这两年里突破了三位数。从此前应急的“钱袋子”,到如今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养羊逐渐成为了老靳的日常生活重心。高铁的发展,电商的接入,彻底改写了这片黄土高原上半耕半牧的生活模式,更多的羊群在远处的山头上绵延繁衍着。
95后返乡大学生王鹏涛培育出的羊也越来越多了。南湖杂交羊、萨湖杂交羊、陶南湖杂交羊……“国际队”“地方队”专家联手年轻一代技术人员,在这一传统养羊大县播撒下了“羊业硅谷”的种子,这些集结着多种优质基因的新羊种也已从实验室走进了当地农户的家中。
刘国宁卖出去的羊也更多了。2016年,刚在拼多多开店时,他店铺里的羊肉都是自家和左邻右舍几家农户养的传统滩羊、湖羊;而现在和他签约的散户已超100家,通过合作社间接签约的农户有4000多户。在他新建的加工工厂里,每天都有冷链货车开出,将新鲜多样的羊肉制品从这个陇东小城运往天南地北的大市场。
从散养羊群到科学的规模化养殖、在优良杂交羊种培育上的攻坚克难,以及新电商拼多多托举下的产业带升级——三代人见证着曾经缺乏议价能力的“后备羊肉工厂”转型成了全链条发展的“五级车间”,延续百年的牧羊叙事正在祖祖辈辈坚守的土地上续写着崭新传奇。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被誉为中国羊肉养生城。张建 摄
搭上新电商快车
“后备羊肉工厂”升级“五级车间”
环县人都懂羊。这里放牧历史悠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梁峁相间,将大地塑造成层叠的阶梯“牧场”。耐旱的紫花苜蓿、大燕麦、百里香和地椒草蓬勃生长,为羊群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天然粮仓”。
和当地大部分农户一样,靳善良养了一辈子的羊。这几年,家里的羊圈一次次扩容,老靳每天都要兼顾羊群放牧和对新生小羊羔的照料。“以前养多了会愁卖不出去,现在没这个担心。”陇东的四月,草场未绿,靳善良将存储着的玉米秆子成捆喂给羊群。
刘国宁的拼多多店铺,正是老靳养羊的底气所在。为了解决家里羊肉滞销的难题,刘国宁2016年回乡开网店,一年后又创立了“陇上刘叔叔”品牌。搭上了电商这趟快车,父老乡亲们养的羊终于找到了销路。2022年,刘国宁的网店销售额从最初的50万元,增长到了1亿多元。
作为土生土长的环县人,从小帮家里放羊的刘国宁见到过父辈卖羊的难。虽然卖羊比种地赚钱多,但父辈们很少有人敢大规模养羊,“小时候家里的羊一般都不会拉出去卖,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有人生病急需要钱的时候,才卖一两只。”
刘国宁(左)和养殖户靳善良(右)。张建 摄
因为当地农户养的滩羊、山羊品质虽好,但受困于小城的交通闭塞,难以运输出去。“运输成本太高了,没人来拉,运费可能比羊肉价格还贵。”刘国宁记得,那时环县当地没有屠宰场,要卖羊只能去集市或者等外地的羊贩子来收活羊,“那时候都说我们甘肃的羊肉是宁夏、内蒙的后备工厂。”
在这样的交易模式下,环县农户无疑是被动的,“只卖羊肉,外面来的贩子报多少钱,他们就只能卖多少钱。有几年整个市场羊价跌得严重,老百姓收入很受影响。”
在运营拼多多店铺后,刘国宁发现,老乡们似乎可以慢慢夺回养羊生意中的话语权。“销路有保证了。”依托于平台上充足且优质的流量,刘国宁将家乡的羊肉卖向了五湖四海,“有个生活在广东的老太太买了留言说,她离开西北后好多年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羊肉了。她把店铺推给自己跳广场舞的朋友,一下‘拼单’卖了一百多单。”
暴涨的订单量意味着希望。2017年,刘国宁决定以高于市场价格的定价,和当地达到收购标准的养羊农户签订协议,“当时签了87户养羊农户,通过高价收购他们的羊,每户增收大概在2000块以上。”
如何让家乡的羊肉更值钱?刘国宁在一次次客户反馈中获得了灵感。当时,刘国宁店铺卖的羊肉仅做了简单分割,从脊骨处一分为二后就发货了,而多位南方顾客表达了只想要羊排的需求。2017年,刘国宁在家乡建起了羊肉加工工厂,研究分割、腌制、蒸煮等工艺,逐步实现了单品的多样化。截至目前,“陇上刘叔叔”拼多多店铺的SKU已超60个。
“环县羊现在最大的优势是,我们已经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了,有从育种到杂交扩繁、集中育肥、屠宰加工再到熟食开发的‘五级车间’,环环相扣。”从原来的“一张白纸”到如今的“五级车间”,环县已有4家制作羊肉产品的配套工厂,刘国宁能清晰地感受到老乡们养羊的积极性也在明显提高,“主要是因为羊不愁卖了,他们只需要养,中间有人收、有人宰、有人卖,他们不用操心。”
车间内工人分装羊肉,机器切割提升了生产效率。张建 摄
羊舍里的“硅谷”
一只羊身上的高科技
“真的大不一样了!”在王鹏涛看来,外部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的同时,环县人的养羊方式也到了“Next level”,“刚开始就是满山随意放羊,后来圈养,到现在大家都在学科学养殖,我们还培育了很多新羊种。人工作轻松了,羊的成活率、产肉率也高了。”
在以往的散养方式下,农户需要靠上几分运气,有些羊吃得少长得慢、有些羊容易生病,甚至还会遇上羊被放丢了,多种因素都会影响羊肉品质和出栏率。
是否存在一种产羔多、产肉多、能让农户收益也多的优良羊种?2018年,超30位海外养殖专家,来自中国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86位专家,以及多位市、县两级畜牧兽医技术骨干齐聚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致力于良种父本羊选育和新品种培育。
“相比于湖羊来说,萨湖羊的前身更宽阔一些,那这种羊的产肉能力肯定也更好。你看,萨湖羊的头是圆圆的,而不是一个三角形。”面对在外人看来相似的羊种,王鹏涛总能一眼辨认出其间的区别。
从2019年起,王鹏涛所在的繁育技术部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试错实验——不同的配方、不同的方法,一群年轻人以英国南丘羊、澳大利亚的白萨福克、杜泊羊和无角陶赛特羊作为父本与传统湖羊杂交,在一次次失败中寻找既保留湖羊多胎特性,又兼具父本产肉能力高、肉质好、生长速度快特性的优质新羊种。
挑战不止于此。每个外来品种的公羊只引进了3只,数量极为有限,但对应的基础母羊群有上万只,繁殖效率是个现实难题。为此,团队向澳大利亚胚胎移植协会主席戴维德学习了腹腔镜输精等一系列技术。
“每个人都必须要练习1000次以上。”单就腹腔镜一项技术,王鹏涛花了一年的时间不断练习,最初10分钟才能做好的手术变成了1分钟就能完成的“熟练工”,“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学习了很多国际前沿的育种技术,想把‘种子’牢牢抓在自己手上,让环县成为养羊的‘硅谷’。”
相比于传统湖羊,杂交羊在生长速度上有明显优势,羔羊日增重可达300至400克,高于湖羊的日均200克,生长周期也能缩短超20天。从屠宰率来看,传统湖羊的屠宰率最高不超过49%,而杂交羊的屠宰率能提高至53%左右,有些品种能超过60%。对于农户而言,杂交羊的养殖成本下降了约20%,且单只收购价能较湖羊高出70至80元。
制种公司技术员王鹏涛怀抱新品种羊。张建 摄
一只羊盘活一个县?
拼多多投入千亿助力产业带
杂交的新品种羊有了,但该如何打开销路?
“顾客都反馈说新品种羊的肉质比较嫩,口感好,吃着不膻不腻。而且传统品种的羊要考虑御寒,身体会多储存脂肪,新品种的羊脂肪就少,肥肉不多。”去年在拼多多店铺上架了以杂交羊为原料的新产品后,刘国宁收获了客人们满满的好评。
去年下半年,拼多多推出“新质商家百亿扶持计划”,对具备产品、技术创新能力的新质商品,给予全方位支持。刘国宁的新品种羊肉一上架,就立即成为“百亿补贴”的重点推广产品。
“去年用新品种的羊做了一款手把肉,销量特别好,‘百亿补贴’下来3斤只要99元。”作为拼多多的资深商家,刘国宁觉得,不只是消费者,商家也有自己的“百亿补贴”,“我们黑标店铺可以享受到技术服务费的减免,以及平台对店铺的流量支持,帮助我们环县羊肉走得更远。”
2024年8月,拼多多还启动了“百亿减免”计划,先后推出技术服务费退免、推广服务费退返、商家店铺保证金下调等多项减免举措。刘国宁算过一笔账,去年因平台惠商政策已节省下超10万元成本,“钱扎扎实实省下来了,我打算投入一部分到新品研发中,再拿一部分用来升级产品的包装。”
让刘国宁觉得如虎添翼的是,拼多多在今年4月宣布了“千亿扶持”计划,以及“2025多多好特产”农业专项行动。他关注到,该专项行动已走进江苏水产、四川水果等行业,平台为当地的中小商家进行电商培训,并推出了多项扶优助农的新举措,旨在助力产业提升附加值,推动农牧产业增产增收。他觉得,环县羊肉通过拼多多加速走向全国大市场的日子到了。
从小帮家里放羊的刘国宁,现在正将环县的羊推广至更多地区。张建 摄
环县商务局数据显示,2024年环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2.37亿元,同比增长8.78%。环县入选全国首批农村电商“领跑县”,是甘肃唯一、全国26个获此殊荣的县区之一。作为县内支柱产业,羊肉的线上零售额在2023年突破了2.2亿元。
随着当地羊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县早已不再是留不住年轻一代的偏僻故乡。今年是王鹏涛在河北毕业后回乡的第5年,同事们也和他有着相仿的背景,都是在外地学习畜牧相关专业的环县年轻人。
“毕业就打算回来了,因为看到家乡的羊产业发展得很好,自己也热爱这个行业。”看到如今每户人家里几乎都养上了自己参与培育的杂交羊,王鹏涛更庆幸自己回到了家乡工作,“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真正地改善了家乡人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都在加入这个队伍,有去合作社当技术员的,也有当工厂厂长的。”
环县的羊越来越多了,回来建设这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四月,紫花苜蓿正准备从黄土里冒头,这块古老土地上的生机如期而至,即将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牧歌。
文/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