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刘艳妮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植入网络文学创作成为热门话题,创作者将陶瓷、刺绣、皮影、中医药等非遗元素融入作品构思中,丰富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让读者在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掀起“国潮”风尚。
以网络文学书写非遗技艺,既是对网络文学叙事边界的拓展,也是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与非遗的双向奔赴,为深刻诠释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并在世界文化潮流中书写独特的中国经验增添了活力。例如,《泼刀行》以中华传统武术为看点,将西安鼓乐、红拳、秦腔等近百项非遗元素融入小说创作,展现了陕西地区的民俗特色;《临安不夜侯》生动地勾勒出南宋生活图景,并融合了古琴艺术、民间传说、湖北评书、杭绣等多种非遗技艺;《洞庭茶师》是一部以苏州“碧螺春”为题材的长篇力作,凸显了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年轻一代传承茶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当网络文学与非遗相拥,这些作品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基因镌刻在字里行间,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下生活的跨时空对话,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网络文学将非遗等传统文化元素纳入书写范畴,一方面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实践,另一方面也与当下“国潮热”的审美密切相关,符合年轻人的阅读偏好和审美趣味。如《廊桥梦密码》以木拱廊桥筑造为题材,融入穿越、玄幻等写作手法,带领读者走进有关中国传统木工的技艺世界。“国潮”让年轻人找到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精神契合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追捧“国潮”作为表达文化认同、传递情感价值的重要方式。而非遗技艺以全民共创的文学新形态走进现代生活,正是这种文化的深刻体现。
下一篇: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