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火箭’,静静地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28岁的影子。替赵公子高兴,也替火老师可惜,英雄迟暮”。
这是2005年斯诺克世锦赛半决赛奥沙利文对阵赵心童之战第二阶段结束后,一位网友在评论区的留言。当时,赵心童打出了难以置信的“八连鞭”,一举奠定胜势(他最终以总比分17比7战胜奥沙利文晋级决赛)。这段留言应该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球迷的心情。
我们为赵心童的胜利欣喜若狂,却似乎很难接受“火箭”以这样的方式溃败。在BBC担任评论员的前职业选手帕洛特说得非常公道:“我们习惯将赞美献给坐在椅子上的那位,但今天情况完全变了,我们必须向赵心童致敬,我相信奥沙利文自己也会为这个年轻人发出赞叹。”
是奥沙利文真的英雄迟暮?还是他懈怠了?旁人无法知晓答案,但面对50万英镑的巨额奖金,面对可能带来的世锦赛8冠王,说奥沙利文不想赢肯定不可信。全力争胜是每个职业球员的本能,已渗透到每个职业球员的血液中,就像帕洛特所言,“这次世锦赛之前和比赛期间,奥沙利文花了很多时间去练球,他还想赢。”那些子虚乌有的“阴谋论”“假球说”可以休矣。
没有人天生会赢,也没有人随随便便会赢,这才是竞技体育。当我们以这样的心态看待这场比赛,或许我们的心情会变得释然。用奥沙利文的话说:“赵心童的胜利配得上这一切。”
撇开胜负,这场比赛的台前幕后又温情尽显,让我们洞察到职业体育难得一见的人性化一面。
奥沙利文对赵心童喜爱有加,台球界尽人皆知。早在2022年德国大师赛期间,奥沙利文就直言:“赵心童让我想到9岁时的亨德利,他是唯一可能打破我纪录的人。” 他甚至称赵心童是“台球界的费德勒”:“只要发挥80%潜力,赵心童能拿五六个世锦赛冠军!” 这种评价对于当时仅有两个排名赛冠军的赵心童而言,近乎“捧杀”。
这或许也是源于天才间的惺惺相惜,赵心童球风华丽,崇尚进攻,出杆迅疾,长台准度令人赞叹。在本届世锦赛球员平均出杆速度排名中,“火箭”当仁不让排名第一(16秒),而赵心童则排名第三(18秒)。
奥沙利文和赵心童可谓亦师亦友,两个人长期一起练球,在训练中常采用"三小时高强度对抗"模式,通过连续击球培养比赛节奏感。奥沙利文私下给赵心童定制过特殊球杆握把,专门调整了虎口位置的橡胶厚度。今年3月,赵心童恢复训练后,每周3次通过视频连线让奥沙利文检查架杆姿势。奥沙利文还送过赵心童自传《奔跑》,内页写有,“别让桌子上的球决定你是谁”。
如果了解这些,我们一点不会感到奇怪,赵心童在取得胜利后,并未立刻庆祝,而是竖起大拇指,示意全场观众为奥沙利文鼓掌欢呼。赛后,他还特意去奥沙利文的休息室,拥抱了自己的偶像。社交媒体上一句“感谢有你”,更是胜却千言万语。
奥沙利文也非常幽默地说:“每次见面我都会提醒他注意防守,但他今天把我的教诲都变成了我的噩梦。”当被问及是否担心被后辈超越时,这位老将却笑言:“看着年轻人踩着我的肩膀往上爬?这才叫真正的胜利。”
是的,偶像不只是用来膜拜的,也是用来打败,甚至用来超越的。
对于赵心童说,奥沙利文就是这样的偶像。击败偶像,没有比这更好的致敬方式了。
在本届世锦赛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赵心童,20个月的禁赛没有让他沉沦,反而让他更加专注,更加勤勉,也更加智慧。北京时间5月6日凌晨,在2025斯诺克世锦赛决赛中,赵心童再接再厉,以大比分18比12战胜马克·威廉姆斯夺冠,成为中国首位、也是亚洲首位斯诺克世锦赛冠军,创造了斯诺克运动的历史。
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当球迷为他忘情欢呼时,我们不要忘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和成全他的伟大对手,也要感谢那些击不垮他的逆境——那是人生中不得已的停顿,或许也是必要的蛰伏。
上一篇:文旅推介,可以通俗不可庸俗
下一篇:中医药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