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全国高校共增列29种新专业、1839个专业点,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专业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扩大。那么,大学专业调整会给今年高考考生带来什么影响?
问题1 新专业“新”在哪儿?
交叉融合对接市场新需求
中国传媒大学机关党委书记 王维家
教育部今年增列29种本科新专业,中国传媒大学智能视听工程、智能影像艺术和游戏艺术设计3个专业位列其中,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3个专业中,智能视听工程属于工科类专业,智能影像艺术、游戏艺术设计属于艺术类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具有学校优势、体现学校特色的新增专业。
智能视听工程专业的前身为“广播电视工程”专业,为电子信息类特设专业,具有60多年的建设历史。升级改造而成的智能视听工程专业秉承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传媒技术为特色,旨在培养具备先进视听信息处理、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具备高尚品德、良好心理素质、开阔国际视野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智能影像艺术专业是学校结合智能技术、影像制作能力、新媒体创作等多领域交叉融合开设的新专业,填补了相关专业在该领域的空白。该专业侧重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影像艺术中的综合应用,包括机器学习、数据分析、自动化创作等。课程设置强调跨学科融合,涵盖人工智能基础、智能影像技术、数据驱动的影像创作和计算机视觉、高等数学、编程基础等,希望培养出具备“智能+影像+艺术”多元融合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则秉承“科技、艺术与人文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针对游戏艺术设计领域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大量的专业实践,努力培养具有高水平艺术设计素养以及扎实的游戏美术能力,具备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与良好的人文修养,熟悉游戏设计流程,具备创新设计思维,能在数字娱乐等相关行业从事游戏艺术创作与设计等工作的领军型、复合型艺术人才。
三个新增专业虽然所属学科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各有侧重,但都体现出了显著的共性特点。一是新增专业的设置主动顺应产业新变革,对接市场新需求,适应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二是课程设置以“塑造人”为中心,强调文理交叉、艺工并举,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壁垒,更加注重通识课程开设。三是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现在学分分配上,就是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智能视听工程、智能游戏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实践课教学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重均超过29%,智能影像艺术专业实践课教学学分占专业总学分比重更是达到了33.33%。
三个新增专业纳入国家2025年高考招生,是中国传媒大学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适应市场需求和注重科技牵引,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再出新的重要举措。当前,学校正在强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全面推进AI时代培养体系改革,为人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问题2 “天坑”专业真是天坑吗?
“天坑”专业也有“天梯”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 邹海燕
在经济社会加速变革的背景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简称“生化环材”)等专业因学习难度大、毕业后薪资收入一般等原因,被网络疯传为“天坑”专业。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出于对基础科学片面的认知理解。
以材料学为例。长期以来,材料学科一直都是国家建设的基础,材料领域也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基础科学原理的发展进程会相对缓慢,需要经过连续多代人的不懈努力和长期研究,但科研原理的创新性应用能够迅速实现。基础科学的这些专业在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生化环材”专业的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不难发现:建筑学、土木工程曾在本世纪初火爆一时,近些年却明显回落;市场营销专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崛起,一度被视为“万能专业”,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传统营销模式受到冲击,市场营销便被视为低门槛专业。当今大热的人工智能专业,其概念早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便已经提出,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泡沫和“冷板凳”。如果仅仅因为某个专业当前的就业前景不佳或者学习难度大就放弃它,那么可能会错过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机遇。拔尖创新人才要勇于突破常规,更要坚持做艰难而正确的事。同时,也需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重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并与行业问题及需求紧密相连。在各行各业做有实干精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在专业选择中,判断一个专业好与不好,可以从社会需求与个人适配两个关键角度剖析。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好的专业应具备前瞻性与时代适配性,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从个人适配角度而言,与兴趣能力相匹配的专业才是好专业。兴趣是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对专业怀有热情,会更主动探索知识,取得更好成绩。同时,专业要与个人能力相契合,比如逻辑思维强的学生选择数理类专业,空间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攻读建筑设计专业,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个人价值。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优秀的人才都是社会需要的。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专业决定的,而是努力与否决定的。从长远来看,所谓的“天坑”专业也能有自己的“天梯”,考生们切莫目光短浅。
问题3 小语种专业是否不吃香了?
复合型复语型人才是稀缺资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 徐丽莉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为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掌握跨学科知识和多语言的复合型、复语型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202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语种涵盖183个与中国建交国的官方用语。其中,小语种招生将重点放在了复合型专业设置上,包括“语种+语种”“语种+专业方向”两种形式。“语种+语种”专业模式有西班牙语(葡语)、马达加斯加语(法语)、瑞典语(欧洲研究)、豪萨语(非洲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多语种沟通能力。例如,马达加斯加语(法语)就是依托非洲岛国的语言特性与法语作为欧盟官方语言的双重属性,构建跨区域语言能力矩阵。“语种+专业方向”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多学科知识融合。以瑞典语(欧洲研究)为例,该专业突破传统语言教学框架,将语言能力培养与欧洲政治、经济、社会研究有机整合,形成“语言+区域国别研究”的复合知识体系。此类创新模式旨在培育具备多语种交际能力与国际事务研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202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将首次招收格鲁吉亚语本科专业,精准对接“一带一路”中亚能源走廊建设需求。作为高加索地区关键节点国家,格鲁吉亚是欧亚大陆交通要冲与历史文化交汇之地,其官方语言属南高加索语系独特语族。该专业设置将填补国内系统性格鲁吉亚语人才培养空白,通过语言教学与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为我国与中亚地区深化合作储备紧缺人才资源。
针对社会关注的“小语种专业还吃不吃香”等问题,学校非洲学院即将毕业的2021级马达加斯加语首批10个本科毕业生交出亮眼答卷:4人就业(外交部、海淀应急管理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四达时代),3人升学:国内1人(本校),国外2人(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1人受聘科研助理岗位,待定2人:拟就业1人,拟出国1人,目前已基本实现100%落实率。时代机遇呼唤复合型、复语型人才。当前外语人才需求呈现三大趋势:一是需求扩大,中非合作论坛、金砖国家扩容催生新兴语种需求,豪萨语、斯瓦希里语等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二是需求升级,市场化、互联网企业对“语言+数字技术”复合人才需求激增;三是领域多元,除传统外交、教育领域,更多外语人才在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医疗援助等新兴领域崭露头角。
为适应当下形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注重语言筑基,转向更加兼顾多元发展。以阿姆哈拉语专业为例,该专业本科学制为四年,学生在筑牢本专业的基础上,还可自主辅修英语、外交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学位课程。可以说,考生选择小语种专业,既是选择了语言之美,更是选择了服务国家发展的光荣使命。
问题4 之前很少听说的专业值不值得报考?
“年轻”的专业中也不乏一流学科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 杨积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领域加速迭代,人类文化艺术不断积淀与演进,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需求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形势,高校要顺势而为,更需要破茧重生。
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北京学为例,该学科的建立深度回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以及“如何适应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推动名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创新”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此前,很难有人想到“北京学”能成为一个学科。北京学以“研究北京、挖掘文化、传承文脉、服务发展”为使命,以地理学、中国史、考古学和设计学四个一级学科为主要依托,交叉融合形成北京城市空间格局演变与动力机制、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北京地域文化特征与文脉传承、时空智能与城市文化感知计算四个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高精尖学科重点研究方向。2019年5月,北京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2023年9月,以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建设成效为主要基础,学校整合全校骨干学科力量和资源,成功申报并获批北京市属高校新一轮一流学科“北京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该学科依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首都文化智库实验室、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等与相关学科专业共享的教学科研平台,开设了人文北京、北京地域文化、北京民俗文化、走读北京等模块化系列选修课程。2020年,我院在历史学本科专业招收“北京学实验班”,申请获批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微专业,形成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保障。只有在人才培养方面打破常规,激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才能保障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机融合,良性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学实验班”共招收40名学生,除1人参军入伍,39人于2024年毕业,就业率为100%,主要从事研学、文创产品开发、文化旅游设计等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意行业工作。
分析与思考
大学专业调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选择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大学的专业为什么要调整?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仅凭主观臆想,而是需要有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
从数量上看,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以及更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全国高校共增列29种新专业、1839个专业点,是近三年来新增本科专业较多的一次,约占目前全国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28万个的3%。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合计3648个,约占目前全国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6%。以种类计算,新增29种专业是总计845种专业的3.4%,专业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扩大。
从特点上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涉及19个大类,占93个大类的20%。新增专业相对于前几年的变化更加集中于低空技术与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等交叉工程类,布点高校最多的专业为低空技术与工程,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双一流”高校设立。医学技术类专业包括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健康与医疗保障、老年医学与健康,其中布点高校最多的专业与养老服务需求增长相关,为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有3所高校设立。
从学位授予门类分析,新增专业中工学专业较多,也有包括人工智能教育、航空运动之类的教育学专业,其中有4所高校设立智能视听工程专业,为布点高校最多的专业。
可以看出,新增专业呈现出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市场需求和融入新科技发展前沿的特点,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的交叉专业,已经成为近年来本科新增专业的一大侧重点,文科专业也在向人工智能化、交叉化方向转型,艺术学专业也开始拥抱数字化。
从本质上说,大学专业调整是高校在当前社会发展变化下做出的生存选择。拓展开来观察,社会发展变化不仅仅是对高校的挑战,更是对与高校相关的一条链式社会结构的挑战。这个链条上有科技产业的需求,有考生及家长,还有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模式。
2023年,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曾就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产业需求、就业需求以及学生的成长发展存在巨大差距的问题,设定了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的目标,这次调整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过,全局性应对可能缺乏针对性、及时性、灵活性,变化带来的风险责任主体不明。高校管理者除了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与就业工作的联动,指导高校持续调整优化存量专业,加强各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还需要改进观念和体制,给高校和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应对空间。
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尚未变革的情况下,考生对于新增专业的选择不妨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如果与自己优势潜能或兴趣方向恰恰一致,可以优先选择,但不要盲目从众,应保持独立思考,扬长避短,选择一个自己更擅长的领域并努力做到最好。同时,考生还需认识到,新增专业都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才能够判定它是否可持续,它的更替率、淘汰率也比成熟专业更高,具有较高适应能力的考生才适合选择。
插画:琚理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