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顺
据报道,5月3日,沈阳某职校60余名学生网购演出服参加运动会后,以“质量问题”为由集体退货,退回衣物吊牌未摘且沾满草渣,导致商家损失8000元、店铺链接被封。学生称退货系“老师强制要求”,后校方致歉并承诺回收服装,与商家达成和解。
这场风波看似平息,实则撕开了规则漏洞下群体性失信的裂痕。法律确实赋予消费者“七天无理由退货”权,但“无理由”不代表无限制、无条件。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对“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的滥用。根据《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退货商品需保持完好且不影响二次销售,但本案中衣物已明显穿着并污损,学生却以“老师要求退货”为由虚构质量问题,将本应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条款异化为“免费租赁工具”。
“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初衷是更好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是规则一旦被滥用就会侵犯商家的利益。演出服装只是特定时间与特定场合使用,平时一般用不上,相当于一笔“沉没成本”,这让一些存有侥幸心理的人利用退货退款规则“薅羊毛”。学生组团有组织成规模地违规退货,就是在钻网购规则的漏洞,不仅毫无诚信可言,更可能触犯相关法律。对此,校方不光要对涉事师生进行诚信教育,还应责成其赔偿店家损失、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此类利用“七天无理由退货”条款“薅羊毛”,导致商家损失惨重的事件屡见不鲜。这种集体失信行为的背后,是多重责任的溃堤。其一,规则设计存在先天缺陷。电商平台自动化审核机制对“异常退货”缺乏预警,商家常因举证困难被迫妥协,中小经营者容易成为受害者。其二,教育机构监管滞后。运动会一结束,学生们便以“质量问题”为由申请退货,说明学校在前期对学生和教师在管理与监督上存在漏洞。其三,学校诚信教育缺失。有学生称购买与退货是“老师要求”,如果属实则暴露出学校诚信教育缺失。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路人,本应以身作则、传递诚信,如今却误导学生做出此类不当行为,说明涉事学校的诚信教育存在短板,亟待补齐。
遏制此类闹剧,需构筑法律、技术与道德的三重防线。法律层面应细化“商品完好”标准,对高频退货账号启动人工审查,建立恶意用户黑名单。教育机构须将诚信教育嵌入集体活动管理,明确“规则不是投机游戏”的底线。平台则需优化风控模型,对集中退货地址自动触发复核程序,避免“破窗效应”蔓延。通过引入人工核实、追责“羊毛党”等方式补上制度缺漏,避免“破窗效应”伤害到更多中小商家的正当权益,为广大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一个公平交易的网购环境。
顾客滥用“七天无理由退货”不仅损害了商家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其正常经营和二次销售,从长远看更破坏了网络交易的诚信体系,扰乱了市场公平交易秩序。试想,如果每个消费者都效仿此举,将穿过的、用过的商品随意退回,钻规则空子的结果就是透支社会信用,基于规则的信任一旦被伤害,规则的基础就会被动摇。
唯有让规则长出牙齿、让教育唤醒良知、让技术筑牢屏障,才能避免“下一个受害者”在沉默中承受代价,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集体退货”风波。
上一篇:竹林边,小鱼塘
下一篇:以军战机猛烈空袭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