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湖南虎溪山,相传为“猛虎歇息之地”。山下一处,是作家蔡寞琰家的祖坟。祖坟坐落于小村庄纵深处,前方开阔,正对笔架山,能见日出日落;背靠主峰,山峦叠翠;两边有山环绕,山脚有小溪蜿蜒,常年水流不断。在风水师眼中,这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
蔡寞琰的祖父不信鬼神风水,唯重祭祀。清明前夕,再忙也要张罗着裁黄纸、打孔、准备皮纸、再写封包,每次第一个写的都是“蔡氏李母聪明老孺人”,再是“蔡公德秀老大人”,然后是“蔡氏张母婉英老孺人”。
“蔡公德秀老大人”,即蔡寞琰的曾祖父蔡德秀。他曾是富家少爷,本有优渥的出身和安逸的前程,却选择了一条不安稳的路:早年抗婚离家,成为第一批新学师范生,又改行学医,后投笔从戎,立战功赫赫,到四川署理一方县政,断案、剿匪、禁烟。袁世凯称帝后他毅然加入护国军讨袁。千帆过尽主动挂印归乡,于虎溪山下开一间小小医馆,悬壶济世。在接踵而至的战争、疫病、社会动荡中,蔡德秀一生中的三位夫人也面临着生活的重重磨难:遵父母之命迎娶的发妻李聪明,独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得不到丈夫的爱,便倔强地守着豆腐摊,卖一辈子豆腐,独立撑起一个家,只求赢得他的尊重,为了心中挚爱奉献一生。身世飘零的丫鬟刘素贞,在爱人的感召下投身革命,付出生命亦无憾无悔。她对爱人说:“我没有一天不想成为你的妻子,但更想先做好自己。”敢爱敢恨的张婉英,为爱远赴千里,在虎溪山下建医馆、开女科,成为旧时代最早的女性主义者,最终与爱人携手一生。
这三位女性如同时代洪流中的微光,即便身处困境,依旧以各自的方式顽强地绽放光芒,她们是旧时代最早的女性主义者。这样的家族故事,是普通人家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的坚实脚印,虽没有被史书记载,却散发着平凡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正义的坚守,展现着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生生不息的美好与坚韧。
祖辈的故事和遗训在家族中口耳相传。多年后,蔡寞琰通过大量家族日记、信件、口述,还原百年间四代人的浮沉际遇,写成了这部非虚构文学作品《虎溪山下》。《虎溪山下》分为上下两部,上部“虎溪山下”追忆曾祖父蔡德秀的人生故事;下部“人事浮生”勾连祖辈、父辈和自身的离合往事。无论身处富贵抑或贫贱,蔡家几代人始终秉承着清白朴素的家训:诗书传家不止,积善行德无尽。
祖辈的故事和遗训,一直激励着“在苦水里泡大的”蔡寞琰直面苦难,坦然面对坎坷:五岁痛失父亲的他,童年饱尝世态炎凉,家道中落,旁人的冷眼与生活的窘迫如影随形。他的成长之路格外艰辛,但祖辈在虎溪山“留的东西”成了他直面困境的一束微光。
很多人会对原生家庭的伤痛讳莫如深,蔡寞琰却选择袒露这些隐秘的不堪与伤痕。“但我想用文字去温暖哪怕一个和我有相同经历的人,以我的故事告诉他,你的人生有不同的可能性。我也希望如我一样不自信的朋友,能在生活中看到自己,相信自己,即便我们卑微如尘埃。”
身为晚辈,以“非虚构”的方式书写家族故事,有些人或许会有些忌讳,难以做到“不虚美,不隐恶”,蔡寞琰却很坦荡:“我曾想过将曾祖父的故事写成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但曾祖父的小女儿——我的姑奶奶却告诉我,他们那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理想是真实的、热血是真实的、献出的生命是真实的,有很多人没有被历史记载,但他们仍然真实地一往无前。因此,他们应该被真实地记录,让今人有机会看到,一百多年前的年轻人,是怎样活着。”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书写百年家族故事里的洪流微光》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下一篇:在深圳淘古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