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与会专家在良渚博物院体验AR眼镜。
与会专家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欣赏文物。
与会专家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打卡拍照。
与会专家参观良渚古城遗址。
“今天的博物馆不再是静态的保护遗产的空间,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机构,能助力塑造更加和平、包容的国际社会。”近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表示,希望大家共同构想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既能守护历史根脉,又能在当下积极作为,还能启迪更加光明的未来。
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等,围绕“博物馆的演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博物馆作为教育载体与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等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在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构建多元开放空间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关于保护与加强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建议书》,呼吁成员国保护与促进文化多样性、传播科学知识。202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通过了对博物馆的新定义,强调博物馆应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鸟雀听经皆宿慧,风幡说偈自高标。”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引用乾隆题写的诗句表达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娄玮认为,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应当充分关注并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需求,通过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对话。故宫博物院近期推出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契合了当代人想要亲近自然、走入园林的需求,展厅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布展形式,营造赏心悦目的“游园”体验,让观众遍览中外园林之美,既收获了知识,又愉悦了身心。
法国尚蒂伊古堡以“原汁原味地呈现19世纪文物”而著称。“我们除了策划艺术展览,还利用这个美丽的空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花展、车展、马展、音乐会、野餐会等。”尚蒂伊古堡管理主任安妮·米勒说,在古堡里,年轻人可以装扮成王子公主,孩子们可以参加有趣的历史游戏,乐迷们可以欣赏古典、爵士、电子等不同风格的音乐演出。“希望吸引更多人来到这里,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
博物馆保存和展示的不仅有实体文物,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说:“作为以非遗为主题的博物馆,我们的重点不是展示历史,而是展示当下,展示非遗的不断演进和创新。”该馆经常邀请艺术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社区和群体代表进馆展演,让观众感受非遗的活态传承。正在馆内展出的“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将敦煌壁画的造型、色彩、图案与缂丝、羌绣、苗绣等非遗技艺结合,体现了敦煌艺术传承千年、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塞舌尔国家博物馆馆长贝丽尔·温蒂克介绍了该馆打造开放空间、主动走向观众的经验。“博物馆俱乐部”在假期向孩子们开放,让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学习丰富知识。“盒子里的博物馆”走进学校、社区、老年人家中,让未能入馆参观的人也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博物馆是终身学习的场所,拓展了正规教育的边界,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培养人们的创造力。”智利文化艺术及遗产部副部长卡洛琳那·佩雷兹·达塔利表示,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能让人类更好地理解自身历史与未来使命,培养富有同情心、尊重多元文化、珍视地球生态系统的下一代。
拥抱人工智能时代
当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变革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博物馆如何拥抱新技术、应对新挑战,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介绍,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博物馆的深度融合,借助高精度结构光扫描技术,完成了7500件文物的三维高精度建模、72万件文物的二维影像摄制。同时,策划推出“数说犀尊”“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等数字化展览,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转化成“中华文明云展”,并在云展中引入“虚拟数智人”讲解文物。此外,还以数字赋能文创产品,爆款文创凤冠冰箱贴融入AR(增强现实)技术,用户扫描二维码就可生成头戴凤冠的影像。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认为,人工智能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与分析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该馆运用高清设备对上万件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了藏品数字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提取了织物藏品的图案、色彩、针法等细节,并通过算法模拟传统织造工艺,打造一些互动项目,比如在线体验投梭和提花等。此外,还将人工智能用于文物保护,通过分析丝绸文物的纤维密度、褪色时间等数据,预测修复材料的耐久性,帮助研究人员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
作为欧洲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匈牙利国家博物馆积极运用数字技术重塑博物馆的运作模式,推进藏品、文件数字化,改善观众的参观体验。“今年我们推出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展览,与观众共同探讨什么是人工智能,怎样用好这种技术。”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馆长加博尔·齐格蒙德说,人工智能的运用要以人为本,坚守伦理道德规范,重视数据隐私、知识产权、算法偏见等问题。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对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充满期待。“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观众的兴趣和偏好定制展览内容,策划个性化、沉浸式体验项目,并搭建面向广大用户的学习平台,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曾美君说,先进技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让策展人有更多精力做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反馈给人工智能,创造出更有意思的内容。
上海博物馆在这些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介绍,上博开发了AR导航系统,为观众提供个性化导览服务,生成最优观展路线。上博还与上海电视台合作打造电视大屏博物馆,让博物馆资源通过有线电视触达更多家庭。电视大屏博物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二维照片转为三维影像,并生成讲解配音,给观众带来生动的视听体验。
架设文化交流桥梁
论坛期间,中外专家探访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感受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交互。
无人驾驶观光车在广阔的遗址公园里穿行,车外实景与车内虚拟影像相映,让参观者仿佛穿越历史,领略5000年前良渚宫殿和水利系统的壮观。
在反山王陵遗址,1∶1复原的墓葬场景再现了考古发掘的遗址面貌。金沙萨美术学院院长亨利·卡拉马感叹道:“这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敬意油然而生。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
来到良渚博物院,外国嘉宾们被琳琅满目的玉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吸引。戴上AR导览眼镜,一张导览地图浮现在眼前,走近展柜,相关文物的视频便会自动播放,张开手掌,文物“悬浮”于掌心,可以拉近、放大。
“如此近距离欣赏那只鸟,真是太美了。”戴着AR眼镜,澳大利亚动态影像中心观众与互动部门执行总监罗姆斯塔德·布里特眼前出现了一只玉器上的神鸟,正在展翅飞翔。“我非常喜欢这里,恨不得能在这个博物馆待一整天,把所有展品看个遍。”
曾美君也对AR导览设备很感兴趣。在她看来,这种设备能为观众带来超越时空的“在场感”,让文物展陈更加生动直观。“我们正在推动博物馆引进AR相关项目。这次亲身体验后,我对这个计划更有信心,希望早日把AR眼镜带给新加坡的观众。”
良渚遗址和文物让外国专家看到了不同文明的相似之处。约旦博物馆馆长伊哈卜·阿马林说:“良渚玉钺的造型像斧头,在约旦的悠久历史中也能找到类似工具,用来挖掘、狩猎。我还看到中国先民如何做出伟大创新,应对大自然的多样挑战。良渚的水利工程让我想起约旦先民在5000多年前创造了集水系统,设法在沙漠中采集水。”
“我为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引领作用和我们之间的合作感到骄傲。”埃内斯托·奥托内表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的“流失文物归还计划”、文化遗产国际援建和联合修复行动等项目,为实现以文化实践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出积极示范。中国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领域的经验,为国际社会提供了重要借鉴。此次论坛是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对话、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平台,为推动包容性、可持续性文化政策的制定贡献了智慧。(记者 邹雅婷)
本文图片来源: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组委会
记者 邹雅婷《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06日第07版)
下一篇:计划放流鱼苗4340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