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都市现场综合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不久前,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开幕,以竹简为设计灵感的中国馆惊艳亮相。这面16米超长竹材构建的“东方名片”,以及馆内竹制装饰设计,都出自江西赣州市上犹县的一家企业。小小的一根竹子,是如何实现从传统工艺向现代绿色产业的华丽转身?
“当见证自家企业生产的竹节构建材,将中华文明千年符号转化为现代建筑语言,通过世博会的舞台在全世界面前大放异彩时,我感到十分自豪。”刚从大阪世博会现场回到江西的赣州森泰竹木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振华如是说。
从传统竹加工到全球竹科技标杆,从深山竹海到国际产业链,这些竹元素,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智慧,更折射出江西以“一根竹子”激活绿色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上犹竹产业的蝶变,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提供了鲜活样本,也为全球绿色经济转型贡献了江西方案。
新质生产力的破“竹”之势
江西竹林资源居全国第二,但长期面临资源低效利用的困境:90%为低产林,加工产品以竹筷、竹拉丝等初级品为主,附加值低且面临“以塑代竹”的市场挤压。
江西上犹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与国际竹藤组织、国内的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接,协助企业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帮助竹制品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创造了全球首条16米竹材热压生产线,打破传统竹材尺寸限制。而由赣州森泰竹木有限公司主导制定的全球首个《竹结构-竹集成材产品规范》国际标准,更是让中国竹产业掌握国际话语权。
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赋能下,不仅竹产业的附加值提升,更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深度延伸。上犹构建了“竹拉丝—竹炭—竹建材—竹家居”的全链条体系,产品从低端加工品升级为竹复合板材、竹重组材、竹家具等高附加值商品,远销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突破6.9亿元。
纵观江西全省,现有2600余家竹加工企业,其中128家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竹产品种类繁多,达2000余种,其中,竹键盘和竹鼠标作为江西省独创的专利产品,实现了“以竹代塑”,并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重竹家具更是深受市场青睐,仿明清红木家具,甚至达到了“以竹胜木”的效果。
据江西省林业局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开文件显示,江西省竹产业产值,从2011年的58.6亿,增至2023年的798亿,并计划在2025年突破1000亿大关。
胸有成“竹”开辟市场
竹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发力。
据悉,上犹近两年投入千万专项资金,对竹林改造、科技创新给予奖补,企业每项发明专利可获5万元补贴。通过创建院士科技小院、搭建产学研平台,推动“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线动能”。
面对国际贸易壁垒步步紧逼,上犹以标准破局。通过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企业获得全球市场准入“绿色通行证”;依托跨境电商与 “一带一路”新兴市场,让竹制餐具、竹纤维服装等“绿色替代品”开拓东南亚、中东欧增长极。2024年,“一带一路”国家订单占比超30%。
同时,海关部门创新“竹产品绿色通道”,进一步助力企业抢占国际先机。
“竹”烟波月
竹产业的崛起,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生态经济模式的成功实践。
上犹县24万亩毛竹林年固碳8.2万吨,通过“以竹代塑”每年减少碳排放60万吨。这一数据背后,是竹材替代传统塑料建材的低碳逻辑:竹产业的规模化应用,正成为全球碳中和目标下的重要抓手。
同时,竹产业链的延伸,激活了乡村经济“毛细血管”。上犹县寺下镇笋制品厂年购销竹笋5000万斤,带动200余人就业,脱贫户人均月增收4000元;竹林下种植黄精、竹荪1.8万亩,养蜂2.3万箱,形成“一亩竹林百斤笋、千斤竹荪万元钱”的立体经济模式。竹产业不仅让“资源变资产”,更让“农民变股东”,实现生态红利共享。
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留下“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的豪言,却因物理局限难以落成实践。如今,在江西赣南深山,一根竹子已然撬动起了近千亿级产业:当科技创新注入生态基因,当传统产业嫁接现代规则,再渺小的资源也能成为撬动经济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