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潘许
“从沙井子到金银川,一条南泥湾的路,从泥泞走向远天。”兵团作家安静笔下的这句话,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一师一团跨越七十余载的奋斗画卷。
在一团七一八团屯垦纪念馆的暖黄光影中,一师一团综治中心干部白苏波推着轮椅上的父亲白玉伦,缓缓穿行在承载岁月记忆的展陈之间。当锈迹斑驳的扁担映入眼帘,近百岁老兵的目光瞬间凝固——这根浸透汗水的老物件,正是当年“沙井子”拓荒岁月的无声见证。
“看呐,这就是我们初来荒原时的家什。”白玉伦枯瘦的手指轻触玻璃展柜,声音微微发颤,“没机械、没道路,全靠这根扁担,从早到晚挑土运石,肩膀磨出血也顾不上……”这样的讲述重复过无数次,白苏波仍像初次聆听般专注,他深知,这段被戈壁风沙镌刻进生命的记忆,是父亲心中最珍贵的勋章。
时光回溯到1953年3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团,在古称“沙井子”的荒漠中屯垦开荒。传说曾有商队在此掘井,却一无所获,但这支继承南泥湾精神的队伍,硬是用坎土曼劈开千年荒原,以血肉之躯筑起引水渠,将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金色粮仓”。
作为第一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一营机枪连的老兵,白玉伦用毕生践行着“哪里艰苦去哪、哪里需要去哪”朴素而庄严的承诺。那些住在地窝子里啃苞谷馇的日子,那些顶着烈日开挖渠道的岁月,早已化作融入血脉的精神密码。如今安居在敞亮楼房里,老人常望着胸前的党徽感慨:“我很知足,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最幸福的事,没有党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
白苏波兄弟传承了这一精神。四兄弟扎根兵团各条战线,从连队到社区,从生产一线到机关事业单位,用实际行动续写屯垦戍边新实践。正如白苏波所言:“我们一团的根,深扎在红二方面军、三五九旅的红色基因里。纪念馆里陈列的旧军号、磨损的军用水壶,时刻提醒着新一代:脚下的每寸土地,都浸透先辈的血汗。”
在一团,这样的传承故事俯拾皆是。一连职工吴秋香一家,三代人与“八一胜利渠”血脉相连。她的父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步兵五师十四团的战士,母亲是“八千湘女”中的一员。1950年代,夫妻二人肩挑背扛修建102公里长的引水渠,让阿克苏河水第一次滋润了沙井子的土地。如今,这条承载着两代人记忆的渠道已变身防渗渠,滋养着三个团场的万顷良田。
吴秋香说:“当年父母吃住都在渠边,挖渠全靠肩挑人扛,条件非常艰苦。后来我们这一代参与清淤、扩建,渠水清了,泥沙少了,庄稼长势更好了。这条渠就像母亲河一样,灌溉着这里几十年,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而一团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米粮川’。”
多年来,吴秋香多次放弃回重庆工作的机会,坚守在这里。“我的母亲余清珍是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临终前还念叨着,让孙子回来守着这片土地。”吴秋香抚摸着渠边的老柳树回忆道。2024年,她的儿子放弃重庆的优渥工作,回到渠畔成为新一代兵团人。这不是个例——在一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接过祖辈的坎土曼,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
从父辈到子女,从坎土曼到现代化农业机械,这份家国情怀在兵团人心中流淌不息。
曾经,老一辈兵团人用扁担挑起希望;如今,一师一团,早已不是传统农业团场。18.81万亩棉田银浪翻涌,6.3万亩小麦金穗低垂,“小茴香+棉花”的复合种植模式创造着土地新价值;4900余亩红枣林、5400多亩香梨园,990多亩苹果园,3900多亩杏李园,2800多亩的核桃林等果林勾勒出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图景。智慧农业系统监测着每一株作物的生长,生态旅游让连队变身网红打卡地,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团场正拔节生长。
晨光中,蜿蜒的胜利渠波光粼粼,倒映着白墙红瓦的新社区与层叠的果蔬大棚。虽然“兵一代”的皱纹里刻满岁月,“兵二代”的身姿渐渐老去,但兵团精神的火炬始终在传递。从扁担到智能农机,从地窝子到生态社区,变得是时代图景,不变的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核。新时代的兵团人正以奋斗为笔,书写着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上一篇:以色列威胁报复伊朗
下一篇:北京文旅市场假期实现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