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4月25日,在兵团日报社办公室,阳光洒落案头,陈永峰专注地审阅着诗词稿件。忽然,他拿起电话与诗友展开热烈探讨:“这首律诗虽然颔联不对仗,但首联对仗了,颈联也对仗,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创作时运用了偷春格……”言语间,他对诗词格律的熟稔与热爱溢于言表。
提起诗词,陈永峰便打开了话匣子。他是甘肃泾川人,2018年来到兵团,现为兵团诗词楹联家协会常务理事、新疆诗词学会理事。他的诗词有不少发表在《诗刊》《中华诗词》《朔方》等刊物上。每一首诗词,都凝结着他对传统韵律的执着追求,也承载着他对生活与创作的独特感悟。
2008年,陈永峰在现代汉语课堂上,被老师讲述的诗词创作知识叩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课后,他如同被点亮了热情的火种,开始如饥似渴地四处搜集相关资料。从古籍善本到现代研究著作,从传统格律讲解到名家创作心得,每一份资料都成为他探索诗词世界的阶梯。
一日,当他在互联网的浩瀚海洋中遨游时,偶然踏入天涯社区“诗词比兴”板块,被这里浓郁的文学氛围所震撼——满屏皆是诗友们精心创作的诗词,或豪放洒脱,或婉约细腻,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诗意的追求。这份发现让他欣喜若狂,迅速注册账号,正式加入这个充满诗意的网络社群,从此与诗词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两年之后,陈永峰在汇聚着八方诗友的中华诗词论坛注册账号,正式开启诗词创作与分享之旅。当时,该论坛云集了全国各地的诗人和诗词爱好者,大家在这里交流作品,分享创作经验。论坛里有许多关于诗词格律知识的帖子,成为陈永峰汲取养分的宝库,凭借着过人的天赋与不懈的努力,很快他便将诗词格律融会贯通。2011年至2014年这四年间,他在论坛上累计发表诗词400余首,在这片诗词天地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
自2013年起,陈永峰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诗词文化的广阔天地,先后成为多个专业诗词组织的成员,不断拓展创作视野。在诗词研讨会上,他与同仁们激扬文字、畅论古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携手陕西一众志同道合的青年诗词爱好者,共同创办《雍州诗刊》。作为创刊号主编,他从组稿、审稿到编排设计,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将这本承载着青年诗人创作理想的刊物,打造成展示诗词风采、传承传统文化的崭新平台。
2015年和2016年间,陈永峰的诗词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中华辞赋》上发表两次,共刊出21首。2016年10月,他受邀参加在湖北武汉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暨聂绀弩诗词奖颁奖大会,把《雍州诗刊》带到现场交流,得到不少诗友的好评。
2018年10月,陈永峰入职兵团日报社,担任《兵团日报》“国学兵团”版面编辑。这个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兵团特色为宗旨的版面一经推出,赢得业界高度赞誉,更在诗词界激起热烈反响。在此期间,他对新疆大地与兵团热土的深情,化作笔底波澜,创作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诗词。如《塔里木大学六十华诞有赋》:“戊戌一回轮,格登花甲身。青衿成砥柱,绝塞有良臣。漫漫传经路,谦谦解惑人。胡桐今不老,勃勃正逢春。”
故乡,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陈永峰的诗词创作同样不例外。远离故土的岁月里,思乡之情时常萦绕心头,化作字里行间的深情流露。如《旅思》:“谁差燕子来?细把九春裁。墙角枝丫绿,王孙捋瘦腮。”他以“谁差燕子来?细把九春裁”的灵动笔触,将春日景象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墙角枝丫绿,王孙捋瘦腮”则通过细腻的细节刻画,委婉道出游子的寂寥心绪。
在编辑“国学兵团”版面期间,陈永峰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广泛征集全国各地作者的优秀稿件。他精心遴选的作品,既紧扣时代脉搏,又贴近职工群众生活,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诗词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许多疆外诗人、诗词爱好者正是通过这一特色版面,首次认识《兵团日报》,进而深入了解兵团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成就。
谈及未来的创作规划,陈永峰目光坚定:“我将继续以诗词为笔,以时代为纸,深耕新边塞诗词创作,用文字生动记录边疆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展现兵团职工群众的幸福生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写新时代边塞诗章贡献自己的力量。”